APP下载

时间视阈下的历史解释

2019-09-10张春丽

速读·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

张春丽

◆摘  要:在学习历史时,要深入全面的了解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历史时间把握非常重要。时间是各事物之间连接的根本,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如何突破时间概念,建立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突破各种历史解释,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所在。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所以学生对时间概念经常混淆,分辨不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学习辨識时间的表达方式,学习利用大事年表,学习把握历史事件的不同阶段和时间的多重性属性去突破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进行历史解释。

◆关键词:时间表达方式;大事年表;不同时段;多重性;历史解释

历史的发展顺序是用时间来表示的。时间,是构成历史事物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学好历史,把握历史时间,突破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进行科学的历史解释,十分重要。而这正是令不少学生头疼的事,涉及时间的相关概念学生更是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例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时,常常混淆时代和年代,对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18世纪80年代19世纪70年代往往分辨不清。如学习古代历史知识,对公元前和公元后的理解,也缺乏逻辑关系上的认识。其实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都有内在逻辑关系。只要掌握科学的历史时间学习方法,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提出“历史是时间的科学”,另一位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是人在时间中的科学”。思考历史问题与解释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都不能忽视时间问题。因为,“在诸多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实中,认识历史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如果没有时间的支持,便毫无价值而言”。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当然不能忽视时间的作用,时间不仅是解释的工具,也是解释的内容。那么,教学中如何利用时间进行历史解释呢?

一、引导学生辨识时间的表达方式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

历史学中的时间单位有多种,短的如日、旬、月等,长的如年、年代、世纪、朝代等。时间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往往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障碍,并影响对历史事物做出解释。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识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无论是中国的干支纪年、年号纪年,还是西方的公元纪年,都是对历史的度量形式。如干支纪年具有循环性,年号纪年体现了君主的权威、国家的统一,公元纪年则体现了单向非循环性的历史观念。在历史研究以及中学历史教学中,还常见一些历史分期,如中国古代史的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等,明清时期,这些多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为主要分期划分,这里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朝代为何会更迭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的时期变化,从而进行相关历史的解释。而讲到近代中国的民族民族革命时期,学生常常混淆新旧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这里我们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中国双半社会的背景,突出辨析何为旧何为新,通过对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革命发展方向的变化进行辨析,使学生去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时间表达方式进行解释。例如,近代传入到中国的西方史学著作,逐渐改变了国人的纪年方法,对于中国人的观念变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邹振环所说,接受当时在西方占支配地位的公元纪年,并在同一时间序列下排列欧亚大陆的重大事件,使中国读者超越王朝的局限而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也就是说,从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到公元纪年的演变,意味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时间的所有格形式从中国转变为世界。这不仅反映了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历程,也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变革。

二、引导学生利用大事年表解释历史事(人)物

任何历史事(人)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制作历史事(人)物的大事年表,可以更好地解释其变化和延续的过程。

1.解释较长时段内历史事物的演变过程。“历史学家是在与时间打交道”,他们的“任务就是打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界限”,正因如此,史学家“比其他人更具有长时段思维,更擅长应对复杂的变化”。中学师生虽然无需像历史学家那样,但从历史学习的角度来讲,可以借鉴史学家的某些做法以促进历史认识。例如,对于清朝的闭关政策,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其变化过程的现象,为了正确解释这一政策,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如下表格:

可见,清朝前期并非自始至终实行闭关政策,其中有过短暂的开放时期,但总体上闭关政策逐渐走向制度化。利用大事年表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闭关锁国这一知识难点,更直观的角度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认识。

2.解释较长时段内历史人物、历史事物的历程。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延续较长时间,重大历史现象的影响也会持续较长时间,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可能在几十年中不断参与重大活动。理顺时间是分析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物变迁的必要前提。例如,对于严复一生的主要活动经历,可引导学生制作如下表格: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期间又创办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严复的政治观念也曾发生变化:他紧随时代潮流,宣传变法救亡的思想;后来趋于保守,并支持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借助不同时段的主要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严复。也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具体,更加丰满,更加客观。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时段进行历史解释

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变迁有三种时段:一是主要反映事件的短时段,二是主要反映局势的中时段,三是主要反映地理结构的长时段。借鉴这一观点,从不同的时段出发看待历史,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解释。

如对孔子的认识问题就比较具有代表性。从短时段来看,孔子的弟子认为他是严谨的学者、孜孜不倦的教育家、失意的政治家。从中时段来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孔子的认识各不相同。儒学后师孟子和荀子认为孔子是既仁且知而通体德慧的圣人;法家认为孔子是已逝而谬种流传的贤人;墨家认为孔子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从更长的时段来看,汉武帝以来,尽管在某些时期或个别思想家那里,孔子偶尔会遭到问难和批评,但总的来讲,孔子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拥有绝对权威而历久弥尊的政治文化偶像。晚清以来,孔子的观念和形象发生了日益深刻而难以弥合的急剧裂变和根本转换。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妖魔;康、梁等维新派极力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神明教主;新文化运动期间,孔子受到猛烈的抨击。今天,我们充分肯定孔子的声音和热情日趋高涨。纵观两千多年的不同时段,为什么人们对孔子的认识不一?究其原因,历代的中国人不过是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来塑造孔子的形象,而其尊孔或反孔亦不过是以孔子的名义表达其不同的诉求而已。

对于历史事物的认识,从不同时段出发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例如,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时,为呼吁革命变革中国,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所提出。那么当时康有为、梁启超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是违背了历史潮流了吗?戊戌变法失败后,君主立宪制在中国没有实行,有人认为这是违背了历史潮流。百年之后回头看,当时的中国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君主立宪制的可能。对于清末预备立宪从今天客观的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它为一场骗局。所谓“潮流”是指流行趋势的动向,引申意思是社会变动或者发展的趋势。而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就是民主共和,而共和实质是民主政治。共和政体和君主立宪制政体都属于民主政体的表现形式。即使到现在,也有不少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如欧洲有11个国家。而双半社会的中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当时各种政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都有重要关联。所以,不同的時段我们对这一制度实行的认识也会发展变化。

又如,史实王安石变化,在变法期间,开始对商业流通领域增税,利用货币贷款增加政府收入。在当时确属超前之举,这也是变法遭到众多人反对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明朝的“一条鞭法”沿用王安石的思路,而且这种政策延续了很长时间。可见,从不同时段出发,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四、引导学生利用时间的多重性进行历史解释

历史是非常复杂的,有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中不仅存在一种时间,其实是存在多重时间和节奏的,比如政治变化很快,但文化、观念、习惯变迁很慢。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明,历史中的时间不仅有一条线,还存在这些不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多重时间”可理解为政治时间、经济时间、文化时间等。各种时间的不平衡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变革或者是革命,直到各种时间趋向平衡一致,社会变革或革命才会停止。

例如,法国大革命前,政治上的极权统治严重背离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启蒙思想家通过图书、报纸、演说、咖啡馆的讨论等方式,宣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观点,来反对君主专制。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时间领先于政治时间。大革命爆发以后,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从而使政治时间与思想时间趋向平衡。而思想时间和政治时间变革的背后推动者则又叠加着经济时间的深刻变革。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在这种不平衡中出现的,又在冲突后不断趋于平衡,从而推动历史与社会进步。

综上,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解释素养,既要看到时间是历史解释的工具,又要注意到时间本身也是历史解释的内容。充分挖掘时间的内涵与价值,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历史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提高其历史解释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赵少峰.公元纪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历史书写的变革[J].学术探索,2018(2).

[3]邹振环.四裔编年表与晚晴中西时间观念交融[J].近代史研究,2008(5).

[4]张旭鹏.长时段的回归与历史学的未来[J].文汇报,2017-08-04.

[5]俞金尧.时间与历史学——俞金尧研究员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12-12-03.

[6]刘东超.时间之镜中的多面“孔子”——读林存光博士《历史上的孔子形象》[J].孔子研究,2005(2).

[7]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N].社会科学报,2015-01-22.

[8]刘笃才.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2002(1).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应与时代价值相结合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历史解释中的覆盖定律模型概述
“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