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

2019-09-10邸多强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文化自信高中历史

邸多强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就是要让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将文化根植于心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自信;实践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心中,变成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和支撑力,并落实到行动中,才能使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营造文化氛围,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自信源于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然融入其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营造文化氛围,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广泛搜集与课时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历史常识,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化的内涵,感受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也需要学生的热心参与。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搜集的中国文化名人进行展播,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

如有的学生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其思想的精华和教育的理念对现代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学生展示了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而且庄子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展示了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奠定了基础。有的同学展示了李白,其诗风集“儒道侠”于一身,在中国诗歌影响力方面独一无二,故称为“诗仙”。

學生展示后,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补充,以此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更多了解中国文化,更深层地探究文化的底蕴,从而理解“文化自信”和内涵。

二、挖掘文化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需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能力。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文化中的真、善、美,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重要性,使文化自信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在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化素材,并对其展开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没有离开政治的文化,也没有离开文化的政治”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可以更深层地挖掘文化的内涵,全面感受一些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学生在认识“双百”方针的同时,感知其发展的曲折性,认清政治发展的方向,从而能够正确理解当前文化发展的潮流。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表现。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发扬光大,学生在拥有文化自信的同时进行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大力传播社会正能量,将文化自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的特色,让文化自信成为学生精神的支撑,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各家的主张进行搜集,感受各家政治主张的精髓。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各家主张与现代社会进行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教育方面的“有教无类”,中国教育主张在均等的课堂上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西方一些学校则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业安排上分出一定的等次,这样就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教育有很多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借鉴的地方,只有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让教育理念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新时代的人才。坚定文化自信,倡导核心价值,才能让文化助推时代发展,也让新时代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四、紧扣时代脉搏,树立文化强国之心

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将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放在同等地位,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准则。在高中历史课教学活动中融入文化自信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能更好地提升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水平,提高高中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实现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树立文化强国之心。

基于当前的新高考现状,我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将时代背景因素融合其中,使历史更具规律性和时代性,进而让教学紧扣时代脉搏,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环境。在“明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的专题研究中,我首先引入相应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中国逐渐进入社会转型期,处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思想与新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地区差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进方向和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接着运用已有知识结构,对上述背景蕴含的历史文化观知识加以说明,比如:正是因为社会处于变革动荡时期,不同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主张,于是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俗称为“百家”。这就说明百家争鸣正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明清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并对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其具体表现进行梳理、分析、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观,使学生在政史结合的教学中学会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解读历史。

五、重视革命文化,渗透红色思想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融入革命文化的内容,不仅能够使高中生了解革命文化的概念、内涵、形成背景等知识,而且可以让他们得到革命文化精神的洗礼,影响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历史课教学要有效渗透中国特色革命文化教育,把革命文化纳入历史课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课程内容,渗透特色革命文化内容,弘扬革命文化,使红色革命基因渗进高中生的血液和心灵之中。

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七课《解放战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三大战役这部分的教材进行详细研读,并整理解放战争的爆发背景、经过、结果。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教师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感受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民解放事业锲而不舍的品格。

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适时融入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进行教学。基于全面深入课程改革的背景,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和借鉴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奋斗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构建文化中国的抱负和信心,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在振兴中华路径上的新追求和新方向。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既要体现学科的特色,让历史为文化自信提供素材,又要发挥文化自信的指导意图,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心,更是一种决心,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建设的根基,才能使文化自信更有底气,也才能使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注:本文为甘肃省2018年度 “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235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文化自信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