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点、搭桥、拉线”三部曲
2019-09-10曹彬彬
曹彬彬
摘要:“让你的墙壁会说话”已成为学前教育界的口号。本文在幼儿园班本化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互动式主题墙为切入点,探索主题墙与课程、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让幼儿真正成为主题墙创设的主人翁,让主题墙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关键词:主题墙;课程班本化;主题;实践
主题墙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仍存在架构不够动态、成人痕迹明显,墙面与幼儿缺乏互动等不足之处。因此,如何创设幼儿需要的、参与的、感兴趣的主题墙来推动班本化课程的实施和发展,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个话题。我们运用观察、试验、比较等方法,对主题墙的创设与课程班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践研究,探讨其内在联系,让主题墙对课程班本化的建构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一、主题“点”做深,初显班本化
在主题行进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点,即疑问点、兴趣点和探究点,这正是推动课程班本化进程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点”,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根据情况调整主题计划,并将其深入开展。
(一)“一墙一单”,捕捉兴趣点
主题墙的创设,能够引发幼儿的关注,而这一“关注”蕴含着幼儿的兴趣点。我们依托主题墙,将幼儿的兴趣点一一呈现,并进行探讨和解决。
1.投票墙——确立班本主题。在主题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幼儿决定采用投票的方式来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梳理投票过程:备选呈现——幼儿投票——统计票数——确立主题,逐渐建立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如主题墙“我的农夫之旅”幼儿都十分感兴趣,常常簇拥在主题墙前讨论,“我最喜欢吃的蔬菜”“我家地里还有什么”“我是怎么摘的”等,于是我们开展一次“农作物选举”。通过画、投等形式在主题墙上展示,最终选出了人气之王“玉米”作为我班的主要研究对象。
2.计划单——预设主题行进。陈鹤琴先生说过:“要以孩子为主体。”在主题行进过程中,我们将主题创设的主动权还给幼儿,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索主题。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会有许多想法,但用什么方式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呢?于是,我们设计了白色的主题“计划单”,让幼儿结合主题将可以开展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通过统计和筛选,决定主题的行进线索。如关于“玉米”可以开展的活动,通过讨论整合,归纳为三个小脉络开展:“看”玉米——“吃”玉米——“用”玉米,并将统计结果在主题墙上呈现。
(二)墙饰辩论,激发主动性
为激发幼儿创设主题墙的积极性,在一个新的主题开展之前,我们会组织开展“设计墙饰”的辩论会,通过辩论的形式倾听幼儿对创设主题墙的所思、所想。如:“玉米”主题中,用什么方式来做主题墙的背景成为孩子们的争议焦点,最后通过辩论,决定用“黄色”作为主题墙面背景。幼儿在辩论中畅所欲言,发表观点,解决问题。
二、主题“桥”搭建,凸显班本化
班本化主题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并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回归幼儿本身。为了梳理幼儿经验、促使幼儿探索发现、推动课程班本化的实施和发展,通过对幼儿讨论的共性问题的梳理,我们搭建了班本化课程实施的支架:支架一:“关于XX我知道些什么?”——已有经验的梳理。支架二:“关于xx我还想知道什么?”——问题聚焦产生新话题。支架三:“关于xx我是怎么知道的?”——回顾探索历程,积累新经验。
(一)“三步规划”家园互动,梳理支架一
家长参与的提前预设、家长资源的征集都将为我们主题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发动家长协作配合主题实施,助力课程班本化推进。
1.倡议书——提高家长参与。为提高家长参与度及参与热情,利用活动倡议书,向家长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及参与方式,让家长的参与更具目的性,是提升参与效果的有力途径。我班利用“小农夫倡议书”邀请家长在假期带幼儿参加体验农民的田问劳作、丰收采摘等活动并进行记录。我们将家长记录的照片、文字等通过整合,以主题墙形式呈现。
2.招募墙——共享家长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确立班本化主题后利用招募墙向家长发起资源招募,如“为小农夫助力”招募墙创设,家长们踊跃参加。有的家长可提供物质支持,玉米、玉米秆等;有的可提供技术支持,如榨汁机、爆米花机等,有的甚至提供“小菜园”作为场地支持。通过这一招募性质的主题墙创设,既能全面地收集到家长资源,也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反馈墙——体现家园合作。主题行进过程中,利用反馈墙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以图文结合、绘画表征、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呈现。可将活动视频、照片分享给家长;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欣赏;也可将主题墙照片发在班级交流群,给未到场家长积极的反馈。这不仅促成了家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够激发家长为主题活动助力的决心。
(二)“双式留白”创问题墙,聚焦支架二
主题开展过程中,根据主题内容设置问题墙,采用“留白”策略,让幼儿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并张贴在问题墙上,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思考和发现。
1.填补式——留白。面对幼儿抛出的种种问题,根据主题核心目标,将幼儿的问题以绘画表征的方式张贴在问题墙的左边栏并进行编号和进行适当留白。让幼儿与墙面互动后,通过多种途径找寻问题解决方案,并按编号贴到问题墙右边栏。如:主题墙内容“玉米知多少”中,幼儿对玉米的生长过程、玉米粒的数量、玉米的吃法等问题编号,用画或写的形式张贴到主题墙,其他幼儿通过查找资料或试验操作,将自己的回答贴在相应的“你答”栏下方并写上相应编号。
2.开放式——留白。开放式留白就是教师将主题墙面全部交给幼儿,由幼儿主导,教师协助的方式创设主题墙。幼儿可以根据主题确定墙面内容,而教师作为协助者,要观察、倾听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讨论并给予支持和进行过程的记录。我们通过问题讨论、结果猜想、统计、墙面呈现、试验记录、结果呈现这七个步骤,对留白形式的问题墙进行创设。如活动“烤玉米”,我们发现幼儿对“玉米烤多久可以吃”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制定了三个时间进行试验:1分钟、10分钟和20分钟。幼儿对每一时问点的玉米进行观察,确定是否烤制成功,并运用绘画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最终发现20分钟才能烤出香香的玉米。幼儿将自己的猜想和观察的过程全部以主题墙的形式进行呈现,教师则给予幼儿照片支持。
(三)“三单齐用”梳理路径,强化支架三
主题墙对主题内容的“记录”,为我们的主题回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通过回顾让幼儿明确主题开展路径,重新梳理、架构我们的班本化课程内容。
1.追随策略——想法单。随着班本化主题活动的深入,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对主题墙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粉色的“想法单”,幼儿可在想法单上将新想法记录下来,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新想法,给予支持,让这种有序的互动成为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媒介。
2.再现策略——记录单。运用主题墙将幼儿活动进行记录和再现,可以让教师更为直观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同时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重要方式,还是激励幼儿学习的有效方法。我们为幼儿提供绿色的“记录单”,可将自己的发现、学习过程和探究方式都进行简单记录,在主题墙面上进行呈现。从中也能捕捉到一些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生成点,以此助推班本化课程的深度发展。
3.对比策略——实施单。主题开展过程中,由于新兴趣点的生成、探究方法的改变、材料提供的差异等原因,又会生成许多活动内容。因此,我们提供黄色的“实施单”,让幼儿将主题开展过程中的活动内容体现在实施单上,通过“计划单”和“实施单”的对比,梳理幼儿该主题中获得的新经验。并将主题新经验以幼儿绘画或是前书写的方式体现在主题墙上,帮助幼儿梳理班本化主题脉络,深化对新经验的认知和理解。
三、主题“线”拉长,墙面“话”成长
(一)幼儿层面
1.语言清晰表达。通过主题墙的创设,幼儿对各种话题的讨论是络绎不绝的,敢于在众人面前说话,也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同时,幼儿问的协商、沟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2.自信自主表现。在整个主题行进过程中,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幼儿能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并能坚持而不轻易放弃。当与他人的意见看法不同时,能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方式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3.探究能力激发。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自主呈现主題墙面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有所发现时会感到兴奋和满足。在此过程中,探究能力也有所提升,能够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事物的变化;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并能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二)教师层面
1.班本化体系初现。主题墙作为教师实施课程班本化的“主战场”之一,是教师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展现,是教师课程领导力不断提升的一个个缩影,更是课程班本化体系形成的全记录。课程进程中各种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主题墙的呈现,教师可进行再梳理、再试验,形成较为完善的班本化体系。
2.教师成就感形成。通过主题墙的记录,教师在回望整个主题行进过程时,对整个过程历历在目,幼儿的成长历程、经验收获都将是教师成就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园层面
为将来做参考。主题结束后,述说着主题行进过程的一张张主题墙会被我们按先后顺序整理好并装订成册,以书本的形式供幼儿翻看回忆,同时也为下一届教师开展此主题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该主题中,我们将主题墙装订成《与你相“玉”,很幸运》的主题墙记录册。通过本阶段的实践研究,我们确信主题墙的创设对班本化主题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点,促成班本化主题的发生;能够推进主题线的走向,使班本主题的推进更为源远流长;能够拓展主题内容,呈现更为丰满的班本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