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统编本四上)教学及评析
2019-09-10刘荃杨树亚
刘荃 杨树亚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分辨清楚事情的起因、經过和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领悟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铺“面”,激活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板书:麻雀)
师:《麻雀》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屠格涅夫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才华横溢,是“俄国文学的三巨头”之一,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生:就是最好的小说家。
生: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才能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师:《麻雀》是屠格涅夫的经典作品之一。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读,其余的同学注意一边听一边捕捉自己的心情,等会儿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好不好?(出示)
(生读第1~3自然段及第4自然段的第1句话)
师:小麻雀遇险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感觉非常紧张,担心小麻雀被猎狗咬死。
生:我感到很揪心,小麻雀眼看就要失去生命了。
……
师:请第二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句话至第5自然段)
师:读得正确、通顺,甚至还读出了一些情感。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我非常感动,老麻雀是斗不过猎狗的,但它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还是勇敢地飞了下来,我很佩服它。
生:我非常震撼,老麻雀的举动无异于飞蛾扑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爱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
师:请第三位同学继续往下读。
(生读第6、7自然段)
师:两只麻雀脱险了,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为它们感到高兴。
生:我为猎人的举动感到欣慰。
……
师:其实,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小麻雀遇险,我们担心、紧张;老麻雀无所畏惧拯救小麻雀,让我们在感到震撼、感动的同时又有一种担忧;等到两只麻雀脱险
后,我们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为猎人的举动感到欣慰。这个小故事只有300来字,却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读来仿若身临其境。屠格涅夫不愧是“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二、细读理“脉”,厘清前因后果
师:那么,在这个小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呢?
生:有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和“我”四个角色。
(师在黑板上画大树的简笔画,引导学生标注角色名,形成下面的板书。)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我认为故事的起因是一阵风猛烈地摇撼着树,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了。
师:这是一种观点,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起因应该是猎狗嗅到了小麻雀,想吃掉小麻雀。
师:这是第二种观点,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故事的起因是“我”打猎归来,猎狗发现了小麻雀。
师:现在出现了3种意见,你们同意哪一种?
(多数同学表示同意第二种意见,师追问原因。)
生:“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如果猎狗没有发现它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
生:“猎狗发现了小麻雀”,如果猎狗对这样小的猎物不感兴趣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故事。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判断一个情节是否是事情的起因,我们要看它有没有延展性,能不能推动故事继续向前发展。所以说,猎狗想吃小麻雀,这才是故事的起因。(请学生板书:想吃)
师:(指名读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儿补充交代这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
生: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没有能力拍翅飞回窝里,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师:所以说,在拥有了一个故事的起因之后,我们有必要去探寻这个起因的合理性,让故事真实可信。那么,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猎狗想吃小麻雀,小麻雀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麻雀有了怎样出人意料的举动?
生: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这个“飞下来”与平常的“飞下来”有什么不同吗?
生:平常的“飞下来”是飘悠悠的、自在的,而老麻雀是像一块石头快速地落下来的。
师:(指板书)如果在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间写上一个字的话,用“飞”好,还是“落”好?
生:(异口同声)落。(请学生板书:落)
师:那么,故事的结果是什么?面对老麻雀的这一“落”,猎狗和“我”又有怎样的出人意料之举?请分别在文中提取一个关键字。
生:猎狗“向后退”了,我认为是“退”;猎人“唤回猎狗”,我提取的是“唤”。
师:大家同意吗?(生答同意,师请学生板书,至此形成完整板书如下。)
师:那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们弄清楚了吗?谁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生:课文写猎狗发现了小麻雀想要吃掉它,老麻雀从树上飞落下来拯救小麻雀,猎狗没料到老麻雀有这么大的勇气,后退了,“我”唤回了猎狗的故事。
师:说得不错!谁能加上时间、地点再说一遍?
生:“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发现掉落在地上的小麻雀,想要吃掉它,老麻雀奋不顾身地落下来要救小麻雀,猎狗愣住并后退了,“我”唤回了猎狗。
三、精读入“境”,感悟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像作者这样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那么事情也就写清楚了。“把事情写清楚”,我们还要向屠格涅夫这位“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学习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两段话,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出示)
师:同学们若有所思。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发现和思考,老师将这两段文字做了一个重新排列(出示学习单,如下)。
师:我们先来竖着读这三栏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栏写的是老麻雀的动作。
师:“我”是怎么发现老麻雀的动作的呢?
生:观察到的。
师:所以屠格涅夫的第一个写作秘诀是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中间这一栏呢?
生:写了“我”听到的声音。
师:最后一栏呢?
生:写的是“我”想到的内容。
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几个字写在表格开头。(生书写)同学们,这是我们竖着读发现的写作奥妙,横着读呢?
生:横着读第1、3、4、5行,我发现都写了作者“想到的”,要么是由“看到的+想到的”组成的,要么是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组成的。
师: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样的规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我猜是不是想告诉我们,
“想到的”是有根据的,而这个根据就是自己“看到的”或者“听到的”。
师:你很了不起!写自己的所想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凭空瞎想,一定要有根有据。
生:横着读第2行,我发现没有写“想到的”。
师:是啊!不一定每一处每一句都要写 “想到的”。
生:我发现最后一行只写了“想到的”。
师:是啊,在文段末尾,我们可以适当地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同学们,屠格涅夫就是这样,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的表现写清楚了。那么,让我们聚焦到第一段文字,看看作者这样写是否突出了老麻雀“无畏”的特点。
生:我从“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读出老麻雀的无畏。老麻雀下落的速度非常快,可以看出它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要與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猎狗拼个你死我活。
师:是啊,石头是坚硬的,老麻雀的决心是坚定的,它誓死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作者“想到的”这一内容,是围绕着“无畏”来写的。
生: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它竖立起自己的羽毛,好像是筑起了生命的屏障,它为了掩护自己的孩子,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这就是“无畏”的精神。
师:好一个“生命的屏障”!人有怒发冲冠,鸟有挓挲羽毛,此时的老麻雀就像浑身是刺的刺猬,凛然不可侵犯。作者“看到的”这一内容,也是围绕“无畏”来写的。
生: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它在用尖叫为自己鼓劲、壮胆。
师:此时,老麻雀会叫些什么?
生:它有可能会叫:你别过来,你如果过来,我就跟你拼个鱼死网破。
生:它有可能会叫:我宁愿自己被吃掉,也不愿意你吃掉我的孩子。
……
师:这是一种义无反顾、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以,“听到的”这一内容作者仍是围绕着“无畏”来写的。你们看,作者不论是写自己“看到的”,还是“听到的”,抑或是“想到的”,都是围绕“无畏”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那么,第二段文字是不是也是围绕“无畏”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呢?
生:(齐)是!
师:但老师有个疑问,作者明明要表现老麻雀的无畏,为什么却写它的绝望和紧张呢?这样写不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老麻雀这么紧张,这么害怕,还要保护小麻雀,这种母爱才是伟大的。
生:不矛盾。我觉得“绝望”和“紧张”是老麻雀本能的反应,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这样的。
师:同学们,猎狗与麻雀,一大一小,一强一弱,当老麻雀面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时,它的紧张正常吗?它的绝望正常吗?
生:(齐)正常。
师:所以说,写老麻雀紧张的心情、绝望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这不仅没有损害老麻雀无畏的形象,反而使它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丰满,更高大。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了。我们能读好这两段话吗?自己先试试。
(生读)
四、总结明“道”,迁移运用写法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不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第一,写一件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第二,因为事情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所以写的时候,还要好好地去回忆当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围绕中心意思把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写出来,这样,事情也就写清楚了。完成以下家庭作业(出示):
小麻雀和老麻雀脱险了!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话写清楚小麻雀或老麻雀的兴奋、激动。
师:知道怎么写吗?
生:想象小麻雀或老麻雀兴奋、激动的情形,然后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真好!期待同学们的精彩作业。下课!
教学评析
阅读刘荃老师执教的《麻雀》,首先想到了“大道至简”与“匠心独运”,接着想到了“密码”与“钥匙”。刘老师用最朴素的方法、最巧妙的设计,带领学生破译了儿童习作的密码,帮助学生发现从阅读通向习作之门的钥匙,为统编本教材中“习作单元的阅读课怎么上”提供了路径与范例。
一、瞄准“会写”的靶心
“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编排体系中的崭新板块,也是亮点之一,其承载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一个单元、多篇文本的阅读解构中集中破解“如何写”的问题。因此,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文本阅读”是载体,“学会写作”是阅读应该抵达的彼岸。
在这一课例中,刘老师瞄准“会写”的靶心,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命题,在阅读对话中解构文本,在交流分享中建构写法。教学伊始,刘老师从屠格涅夫的盛誉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这样的设计,从“写”中生发话题,进而生成关于“写”的问题,瞄准了习作单元教学的靶心,彰显了习作单元阅读教学应有的面貌。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值得点赞的是,在学生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后,刘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恰到好处地“再向前走一步”——“谁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谁能加上时间、地点再说一遍?” 这样的“再向前走一步”,不仅让故事得以完整地存在,更是间接地告诉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一般“线路图”——起因→经过→结果。
二、把握“读好”的情趣
习作单元的阅读课终究还是“阅读课”,它虽然承载着教材习作单元的新使命,但我们也不能将其等同于曾经的“习作例文”进行技术化的理性解剖,而应坚守阅读课的基本要义,让学生“读文本、学写作”的过程始终充满故事的情趣与语言的温度。
在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时,刘老师分三个板块指读文本,并及时追问:小麻雀遇险了,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两只麻雀脱险了,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在这样的连续追问中,学生感受到了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学生被“代入”故事之中。
在理清文脉板块,刘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哪位同学概括的“起因”最准确,学生在推敲比较中渐悟“起因需要有延展性”“起因还应有合理性”。在此环节,刘老师还引导学生咀嚼老麻雀“飞下来”与“落下来”表达效果的不同,感受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提取猎狗的“退”与“我”的“唤”,学会把文本读“薄”。这样咀嚼重要语言、提取关键信息的设计,让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堂始终行驶在阅读的轨道上,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道。
在学生真切感受到老麻雀的“无畏”之后,刘教师又在关键处设问:“作者明明要表现老麻雀的无畏,为什么却写它的绝望与紧张呢?这样写不矛盾吗?”学生在“是否矛盾”的言语思辨中,产生了阅读的顿悟。这样的言语思辨与阅读顿悟,是阅读课堂的本来面目,是学生阅读从浅表走向沉潜的过程,不应该被习作单元的“如何写”挤占。
刘老师这节阅读课的情趣还表现在板书的设计之中。刘老师让学生把故事的四个角色分别板书在一棵“大树”(黑板上已经画好)旁的对应位置,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通过板书实现了“可视化”。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又引导学生先后通过比较、品味、提取等方式补充板书“落”“想吃”“退”“唤”等关键字词,一个故事通过一幅图文并茂的板书简约而又直观地呈现——这样“有意思”的板书,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更显得“有意义”。
三、架设“抵达”的桥梁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课堂,读是此岸,写是彼岸。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努力借助教材提供的文本结构或者语言样式,为学生的读写铺路、搭桥,助推学生从“阅读的此岸”抵达“习作的彼岸”。
在精读文本环节,刘老师没有因循而囿于故事的情节之中,而是摆脱情节分析的藩篱,精选文本中的两处细节,引导学生在“慢读”与“细读”中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不走寻常路”,而是打破文本语言的呈现方式,以“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栏重组文本语言,然后引导学生竖着读这三栏文字发现了什么,横着读,又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伟大的发现”“奇妙的思想”不断迸出……
但是,劉老师并没有止步于学生汩汩流淌的“发现”,而是开始课堂追问:作者这样写,是否突出了老麻雀“无畏”的特点?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又有了更深刻的发现:“老麻雀下落的速度非常快,可以看出它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要与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猎狗拼个你死我活。”“它竖立起自己的羽毛,好像是筑起了生命的屏障,它为了掩护自己的孩子,毫不惧怕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它在用尖叫声为自己鼓劲、壮胆。”——作者笔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在细描老麻雀的无畏。
刘老师这一“亏他想得出”的环节设计,没有走“解剖麻雀教例文”的习作教学老路,而是庖丁解牛式地“用教材教”,紧扣“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一习作要素,深耕文本语言,让学生在理趣与情趣并存的阅读过程中,发现屠格涅夫这一语言巨匠的写作奥妙,进而以发现的写作奥妙为桥梁,从此岸直抵“如何写”的彼岸——这应该是刘老师执教《麻雀》一文的智慧之举吧!
习作单元的阅读课堂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刘老师很好地把握了习作单元的教学要务,巧妙地处理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在读懂文本的过程中,为学生揭开了文本语言形式的面纱,搭建了读写的桥梁,找到了会写的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华山路小学/江苏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