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助力语文素养提升
2019-09-10李春艳
李春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运用状况。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 充分发掘教材,生成语文学习资源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要时刻树立实践教学理念,将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特点,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了有关清政府末期的统治情况以及圆明园被毁灭后所有物品的流失情况的资料、视频。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上网、调查采访等查找历史资料,学生在查找资料中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同时激发起自己的爱国之情。结合这一课我们又开展了一次“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运用电脑进行语文学习,还一起协商整理资料,最后动手把演讲稿写出来,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立足学校的特色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学校在开学之初都会结合本校的特点,制定本校的特色活动。端午节,我们组织了包粽子、话习俗、忆屈原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国庆节组织唱红歌比赛,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六一儿童节举行淘宝、赞赞新时代的好少年等活动,学生们在感受幸福的同时也不忘向榜样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这些特色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展示。这些特色活动既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同时还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力,为学生们以后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奠定作用。
三、 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
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无疑为孩子们提供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和老人一起拉家常,让老人们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也在学生们心里播下愛的种子。消防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走进消防队,听消防员为我们讲解消防知识,参观消防设施,与消防员一起进行消防模拟演习,观看消防宣传片。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如日记、宣传画,板报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这些实践性的教育远比我们的空洞说教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也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课堂”,这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中国悠久的历史。学生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到一些实际技术和本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培养了意志品格,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了面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人们的“语文”观念在变,原来狭隘的“语文”逐渐被“大语文”观念所取代。“语文”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科不尽的源泉。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