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研究

2019-09-10陈嘉邱波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陈嘉 邱波

摘  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中等职业学校,往往只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重视智育,而忽视了美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职业技能,更要具有道德意识。为使学生取得学识和素质上的“双赢”,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当代诗歌历来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入手对中职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现当代诗歌;美育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結构大幅调整,技术、技能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重要性日益突显。但是,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就导致了对其精神层面教育的缺失。这既不符合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从初级中学分流出来的,普遍存在“底子差、基础弱”的问题。根据心理学的分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依然还不成熟。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情感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构建,同时,还能使个体在身心的不断完善中促进人际关系的美化。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大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精神与情感的教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最早是由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席勒在其作品《美育书简》中提出。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将系统的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建立起了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概念,并与体育一起归为“全面教育”,美育与中国教育的重要联系由此产生。席勒采用康德的先验哲学方法,提出美育是消解人在经验世界中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完善人格、使人从理性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不可或缺的手段和目的[1]。现代美育认为,“美育的宗旨是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的联系;美育的本义是感性教育,就是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育。”[2]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我国从先秦时期就非常重视美育了。《六经》作为儒家统一教材,其中《诗经》和《乐经》都是美育教材。孔子认为人的仁德、修养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温柔、敦厚诗教也”。这说明古代教育家已经发现了美育的重要性,并且明确了在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美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美育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3]。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教育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基本特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标》)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较之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对学生“审美发现与鉴赏”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课标》将“审美发现与鉴赏”定义为“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运用想象和联想、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并努力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4]。现当代诗歌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后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中经常选用的现当代诗歌为例,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并对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在审美化学习中,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一、中等职业学校现当代诗歌中蕴含的美育资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与劳动的紧密结合,使诗歌天然具有了自然美与社会美。随着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完善,诗歌成为了兼具艺术美的审美资源。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上半叶的诗歌是现代诗歌,50年代至今的诗歌是当代诗歌,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统称为“现当代诗歌”。入选新课改后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现当代诗歌均为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名篇,这些优秀的作品或慷慨激昂、沉郁顿挫,或婉转低回、灵动飘逸。与古代诗歌相比,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仅有百年,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中的一颗新星,“它以白话取代文言,以自由的形式冲击古典诗歌严整的格律,并以五四自由、民主的精神书写着酝酿着惊天动地的时代,书写那个时代人们的灵魂,表现出与古典诗歌不一样的审美特质”[5]。

(一)现当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从《诗经》到乐府,再到词,都是与音乐共生的,到了现代更是把“诗”和“歌”合二为一来称呼。现当代诗歌能够与散文区别开来就在于它的音乐性。音乐历来被视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音乐性也为中等职业学校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条件。

现当代诗歌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便是节奏了。闻一多先生认为“节奏便是格律”,而“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6]正是有了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节奏,才使得现当代诗歌更具音乐美。

从视觉上,现当代诗歌节与节之间格式基本一致,对应的诗句字数基本相同。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共有四节,每节四句,每句的字数分别为3、10、4、5。舒婷的《致橡树》虽不像《乡愁》这样完全统一,但是在每个小节内部的并列层次上存在这种相似性。视觉上的整齐更能使读者感受到和谐之美。从听觉上,现当代诗歌语言的停顿、声调及用韵所表达出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能够被最直观地感受到。不管是《再别康桥》节与节之间的换韵,还是《雨巷》的重复叠沓,读者总能在优美的韵律与回荡的节奏中获得音乐般的美感。除此以外,现当代诗歌的音乐美也是诗人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绪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柏拉图说:“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以,诗歌的音乐美也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把握好现当代诗歌的音乐美,就能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现当代诗歌内容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7]。意境的形成是在形象思维作用下,情与景的统一,是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意空间,或是读者通过意象从诗歌中感受到的诗意空间。

现当代诗歌中的意境美或诉诸听觉,或诉诸视觉。这种美能够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思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家喻户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通过不同的物象营造出了多种意境。诗中的“云彩”“金柳”“星辉”等都是眼中所见,属于视觉形象,在水底“招摇”的“青荇”又给人以动感;“沉默”的“夏虫”和寂静的夜晚是耳中所闻,属于听觉形象,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与前文中虚无的“彩虹似的梦”相呼应。这首著名的离别诗除首尾两节外,未着一个离别之词,但读者却深深地感受到了离别之意。因为诗人把对母校的眷恋全部凝聚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之中,这些倾注着诗人留恋之情的物象营造出了一种无限依恋、无奈与惆怅之境。这深邃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现当代诗歌深层的情感美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艺术,是表情的文学样式。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情。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主宰。郭沫若认为“诗是强烈感情之录音”“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的本职专在抒情”[8]。饱含丰富思想感情的诗歌不仅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且通过情感的碰撞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从而对客观世界作出审美判断。

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涌现出了诸多诗歌流派。百年来,诗人们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篇,奋勇抗敵、赤心报国之章,背井离乡、思念故土之辞,儿女情长、不舍离别之作,无不在表意抒情。因此,不管是国家兴亡、民族命运,还是青山绿水、爱恋缠绵,都能燃起诗人情感的火焰,或谱写出高亢激越的动人诗篇,或吟咏出情意绵绵的低回小唱。

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与对侵略者的仇恨,于1938年写下了著名诗篇《我爱这土地》。诗人以鸟自拟,用土地代表祖国,以自然界的现象象征当时的社会现状。抒写出诗人对于日寇铁蹄下的中国生灵涂炭、困难重重的深情关注,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深厚的情感。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那个时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感情是现当代诗歌的血液和生命,是高级的审美情感。因此,现当代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也是重要的美育资源。

二、中等职业学校美育现状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和阅读文献,笔者发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审美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偏差。

(一)学生对美育的认识不到位

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性鲜明,文化基础薄弱且人文素养有待提高。董新芹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囿于知识面及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中职生对美的理解更注重表层,而忽视了内在美。另外,他们基本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找到好工作[9]。

(二)教师的美育知识有所欠缺

“美育”不是一门课,而是渗透在各门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不是一种专业技能,而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可见,美育应该成为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能够掌握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到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方法。黄立晴指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某些课程的教师存在着“对如何提高学生美育能力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渗透性不强,没有说服力”[10]的问题。

(三)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近几年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正是因为始终秉持该教育理念,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单纯地、过多地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各种课程中所蕴含的审美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也多为励志型标语,缺少实质性的美育熏陶内容。

三、中等职业学校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11]学校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既是学校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表现,也是实施学校美育的主要阵地。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现当代诗歌教学现状,使现当代诗歌教学审美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育氛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读者只有进入这个场景才能倍感亲切。对于现当代诗歌美育而言,要带学生“入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情境创设主要是利用审美感知力的接收性,从外部提供催化剂——合理组织的感知材料,为主体的审美活动铺路架桥。”[12]情境的创设着力于还给学生一片真实的天空,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把学生带到作品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13]

情境是读者通往作品的途径之一。现当代诗歌情境的创设要根据诗歌所提供的内容,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利用语言、声音、图片等媒介,让诗中的人、事、物、景活起来,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展开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逐渐形成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的理性认识,最终内化为稳定的审美能力。

(二)反复朗读,强化美育方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读才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真实的感情。H·Hudson在《文学导言》中指出:“如诗为音乐语言,则必具有美,魔力,以及激发感情,与引起想象之效能。此皆由于诗之优美性质与音韵变化之节奏。于是可知,诗之完美意义,皆由听官传授于心,默念诗歌,则将遗失其中最大的奥妙。因此吾人应将高声诵诗养成一种习惯。”[14]

朗读不仅要求声音清晰、响亮,而且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因此,在朗读诗歌时,教师除了要纠正学生的读音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情的投入与变化。“以读代讲”是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兴趣不高,课上缺乏积极性,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法,“以读代讲”更适合中职学生。通过范读、个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中感受现当代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

(三)联系生活,拓展美育空间

美育的特点是陶冶情感。现当代诗歌的创作时期虽距今不久,但中职学生年龄尚小,对历史没有深刻的理解。加之现当代诗歌语言不如小说通俗,句子不如散文易懂,所以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现当代诗歌如同阳春白雪,可望而不可及。单纯花力气加倍去强行灌输理性知识,往往不能深入其心,更不能化为血肉感情,因而需要借助实际生活来感受,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从内心深处去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攀援的凌霄花”在北方虽不常见,但大自然中却有很多“攀援的”牽牛花。城市的学生可能没见过负重前行的“老马”,但影视作品中却有很多受压迫的底层百姓。通过已知了解未知,凭借经验拨开迷雾,不仅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而且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达到以美育德的效果。

四、结语

凡是图画能描绘的,语言一定能够表述。作为语言艺术的现当代诗歌,与音乐、美术等传统美育课程一样,同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审美教育空间。立足社会现实,遵循美育特点,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完善,把他们培养成有技术、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EB/OL].[2016-12-30].http://www.moe.gov.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612/W020161230533292491264.pdf.

[5]吴晓琴.中学语文现当代诗歌审美教学探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4.

[6]闻一多重点图书编辑部,编.唐诗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7]贾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8]郭沫若.郭沫若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9]董新芹.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探索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黄立晴.中职学校美育应用性的改革设想与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44-46.

[1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

[12]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14]高兰.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陈嘉,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

邱波,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