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的回荡

2019-09-10邱晞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想象

摘  要:超越时空的音乐杰作怀有强烈而恒久的生命意识。欧洲古典音乐杰作中的生命意识,首先是基于音乐形象的情感色彩和自然韵律的完美表述;进一步升华后,在作品中抒发一种对自然、宇宙,特别是对社会和人生的取向与归宿的哲理性追思,完成由情感、自然到生命的递进过程。人类思维的空间感因这种生命意识得到最大满足和充实,时间感也获得持久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欧洲古典音乐;想象;生命意识

永恒回荡在灿烂音乐天空中的是欧洲古典音乐大师们最杰出的旋律与和声美。那些时而气宇轩昂、浩浩汤汤,时而潺潺如缕、如泣如诉的音乐流,澎湃着极为深邃而炽热的生命冲动与渴望。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纯美绝响,是在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色彩、自然韵律的胚体里孕育出来的,亘古久远的生命意识的永恒升华,是对生命取向与归宿的强烈认同和反思。

音乐与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息息相通,这种相通是基于艺术无限丰富、活跃而神秘的想象空间的存在。无论是视觉化的绘画、雕塑,还是听觉化的音乐,人的诸种感觉在大脑中形成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是音乐艺术之鸟得以自由畅翔栖息的宇宙天地。音乐的使命就是尽量拓展延伸这一巨大的空间、神秘的时间,使之趋于广袤无极。人类思维的空间是无限的,音乐形象的生命力也是无限的。万物之灵的人类从呀呀习语的孩提时代就开始构筑这一空间,千万个艺术家们把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全部理解加工成这座空间的脚手架。巨大无篷的生命的脚手架支撑起人类想象的羽翼,于是,音乐的大鹏振翅扶摇——美,精神世界的美起飞了!总之,最伟大、最具天才的音乐家,就是最能拓展想象空间、最能传达永恒时间观的艺术家,而要创造超越时空的音乐杰作,必须怀有强烈而恒久的生命意识。

欧洲古典音乐杰作中的生命意识,首先是基于音乐形象的情感色彩和自然韵律的完美表述。音乐的情感色彩是指音乐形象的情绪化、色彩化效果,而音乐的自然韵律是音乐情感色彩的天然美感,是旋律与和声的超凡脱俗的韵味美。约翰·施特劳斯展示给我们的是一派蔚蓝色醇浓的欢乐;舒曼、门德尔松奉献给我们的是一抹亮黑色深沉的恬静,而莫扎特則把我们变成了春天里一群逃学的顽童,那份神醉田园的逍遥、魂系绿野的惬意,是最纯的自然美。但这种美还只是表现感觉效果,取悦于表层的情绪而不取悦于灵魂的激荡与洗礼。因此,生命意识的进一步升华,就是在作品中抒发一种对自然、宇宙,特别是对社会和人生的取向与归宿的哲理性追思。

饱润了浓郁情感色彩、自然韵律的生命意识,是由情感、自然到生命的递进过程,也正是由平面感觉观到立体空间观,再到永恒时间观的超越时空的精神体验过程。这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神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气魄,这种“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漫溯古今、上下求索的意识,在古典音乐大师们的杰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和铭心刻骨的阐释,并演奏出对宇宙浩瀚和人生无极的带有终极关怀意义的音型。因此,古典音乐杰作中的生命意识,就是生命轮回、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涅槃”,即去除肉体恶障的永生,在东方称之为“道”,在西方称之为“绝对精神”。

聆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命运交响曲”,我们的心房会充溢起神圣的使命感和庄严的责任感,意识到生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宇宙、属于全人类,我们必须为人类的美好和幸福而奋斗。聆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我们会陶醉于青春的曼妙婀娜,幻想爱情的春水在田野里流浪,去沁润人们渴望春光的心灵的土壤。聆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我们仿佛伫立在阿尔卑斯山山巅,面对无边的深秋里逝去的火红色晚霞而默默垂泪。那些悠远而嘹亮的长号声,从大地的舞台上缓缓升起,弥漫到秋风萧瑟的天边。向岁月告别已在所难免了——隆隆作响的定音鼓,每敲一声,都仿佛是在向徐徐远去的伟大的古典时代深深地致敬。生命的消逝与轮回,让人心生无限的感慨和悲凉。聆听马勒的“复活交响曲”“千人交响曲”,那些神经质式的痉挛性乐句无情地追问着我们,就像在生与死的悬崖边徒手挣扎,人间和天国同时在向我们招手微笑。我们必须立刻直面莎士比亚的拷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聆听布鲁克纳的第八“启示录”交响曲,我们宛如目睹了一场人类战争的浩劫,枪炮与屠杀之后,硝烟散尽,整个城市一片废墟瓦砾,满目疮痍。人类孤苦的灵魂无依无傍,在断垣残壁间浪游。在没有了心灵的家园之后,不禁要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又将向何处去?聆听巴赫的“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我们会有一种明心净性的解脱感和救赎感。贝多芬说:巴赫不是溪流,而是大海!在那些海潮般漫过人生彼岸的圣咏声浪里,每个人都将洗净心灵的污秽,摘下虚伪的假面,在真理的圣像前,虔诚地忏悔,祈求自己的今生与来世能无比圣洁而崇高。我们要向讴歌生命的古典音乐杰作敬礼!

于是,古典音乐大师们杰作中的生命意识得以充分显现;于是,我们人类思维的空间感得到最大满足和充实,时间感获得持久延伸和拓展,何止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斑斓纷呈的古典音乐杰作中,我们领略到的不仅是音乐的情感色彩、自然韵律的美妙,更是人作为存在主体的全部价值本身,是生命无垠的终极意义。

永恒回荡在人间的,是古典音乐大师们那青春高扬、一往无前的生命的主旋律!

(附录) 推荐几套优秀的西方古典音乐唱片

(一)肖邦: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出品:DG公司

演奏:钢琴家瓦萨里(Vasary)、柏林爱乐乐团协奏

录音时间:1964年  1965年

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优美绝伦、春水荡漾,堪称青春的颂歌。作为匈牙利杰出的浪漫派钢琴名家,瓦萨里对演奏这两首协奏曲有独到的理解。鲁宾斯坦、阿格里奇等众多大师追求肖邦演绎要“弹得像诗一样”,但瓦萨里演绎的肖邦更像“散文”。他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分句交代清晰明确流畅。琴声抑扬顿挫、一唱三叹,颇有散文起承转合的韵味感。琴音如珠玑落玉般晶莹靓丽,恰似春雨淅沥,雨雾绵延,在湖面飘荡、散开,渐渐凝结成田野里浓得化不开的青春的乡愁。质朴与沉思,是瓦萨里演绎肖邦钢琴协奏曲的最大特点。

(二)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出品:RCA公司

演奏:钢琴家李赫特(Richter)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热情”奏鸣曲,不知感动和激励了多少革命者去推翻旧制度、建设新世界。据说,革命导师列宁曾眺望窗外的远方,聆听着“热情”奏鸣曲而泪水盈眶、备受鼓舞。这里推荐俄罗斯钢琴巨匠李赫特弹奏的“热情”奏鸣曲。李赫特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演奏沉稳内敛,具有极强的内在张力,仿佛是岩流和地焰,澎湃汹涌,破壳而出,有着燎原成大地的野火之势。也许这就是当年列宁听到的琴声吧。李赫特手指触键速度之快、之密,无人能出其右,简直是“魔指”,不愧为大师中的大师。

(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出品:Decca公司

指挥:冯·肯朋(Paul Van Kempen)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51年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献给拿破仑的赞歌,柏林爱乐乐团是演绎“英雄”交响曲的最佳乐团。二战期间至战后50年代,该团在德国浪漫主义指挥巨匠富特文格勒的调教下,演奏水准进入巅峰状态。笔者推荐的这版“英雄”唱片,是柏林爱乐1951年室内录音,由冯·肯朋指挥。肯朋是荷兰指挥大师、贝多芬交响曲专家门盖尔贝格的徒弟兼助手,深得门氏指挥贝多芬的堂奥。此次客席指挥柏林爱乐演绎“英雄”,可谓将门氏艺术与富氏理念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一款“英雄”的绝佳录音。

这款录音中,柏林爱乐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管乐热力四射、弦乐火花飞溅,将英雄的豪迈与气概、英雄的苦闷与悲催、英雄的彷徨与思索、英雄的奋起与超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尤其第二乐章,是笔者听过的所有“英雄”交响曲版本中最出色的。富特文格勒1952年12月8日指挥柏林爱乐有一个现场录音版,演绎极富哲思与想象力,由法国tahra厂牌出品。这两个版本如能结合起来欣赏,定将对“英雄”交响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出品:Decca公司

指挥: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

演奏:維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49年

“命运”交响曲是知名度最高的古典交响曲,堪称贝多芬的名片。德国著名指挥大师舒里希特对“命运”交响曲独有心得,富特文格勒曾赞许他指挥的“命运”无人能及。舒里希特与维也纳爱乐合作1949年录制的这版“命运”极为经典。乐团始终激情饱满、忘我投入。首乐章“命运在敲门”的主导动机紧张、急促、节奏锐利,层次感极好,弦乐协奏动力感无比强劲。第二乐章徐缓舒展,很有歌唱性。三、四乐章高潮迭起、号角声急,将人类挑战命运、超越自我的理性精神做了最完美的诠释。此版录音值得一再品味。

(五)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

出品:XXCM厂牌 历史录音系列

指挥: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44年

“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旋律最为优美的一首交响曲。原野、森林、归鸟;溪流、夕阳、微风;沉醉、深爱、冥想……,所有与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联系在一起的要素,这首交响曲都包涵了,它是贝多芬泛神论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田园”交响曲中,贝多芬是将大自然作为心目中的神来崇拜的。

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德国即将战败。此时此刻,富特文格勒大师与柏林爱乐合作,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田园”交响曲的现场音乐会。听这张唱片,场内观众咳嗽声不断,富氏与乐团团员内心想必也是五味杂陈。战败前夜的德国“田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田园”?我可以告诉读者,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展示了那个时代所能展示的惊人的音乐美。“田园”交响曲已不再是描摹自然的美,而是在剖析德意志民族精神及世界的美。乐曲从始至终精神亢奋,如行云流水,快速又生气蓬勃,大自然的美妙完全内化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崇高追求。那种“德国可以战败,但德意志民族精神不倒,将重建荒芜的田园,开始崭新生活”的境界美,被演绎得异常生动感人。听罢让人热泪盈眶,感情难以自拔。这是我听过的最难以忘怀的“田园”交响曲,那完全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六)勃拉姆斯:第一至第四交响曲

出品:DG公司

指挥:卡拉扬(Karajan)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录音时间:1986年至1988年

勃拉姆斯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代的音乐巨匠。他的四首交响曲完全可以作为一首交响乐来欣赏,每一首都是杰作。“指挥帝王”卡拉扬20世纪80年代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完成了四首交响曲全集的数码录音,这套唱片音效特好。

录制这套唱片时,卡拉扬已进入人生的暮年,芳华飘零、往事如烟。在魂归道山的前两三年,卡氏开始回眸凝视生命的落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在他的指挥棒下,柏林爱乐将隐忍里的忏悔、悲苦边的大爱;梦游中的天涯、古船外的等待;泪别后的壮美、远山前的朝拜……种种难以言说又不得不说的个人情感与世界胸怀,表述得肝肠寸断、异彩纷呈。

勃拉姆斯与天才作曲家舒曼是好友。他终身爱着舒曼的夫人克拉拉,直到舒曼因疯病去世很久,他都没有勇气去向克拉拉表白自己的爱意。勃拉姆斯终身未婚,与克拉拉保持着精神的苦恋。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其音乐所表达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完美。

(七)马勒:第一至第十交响曲

出品:DG公司

指挥:阿巴多(Abbado)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

录音时间:1977年至1994年

奥地利作曲大师马勒的交响乐充满了“世纪末”的情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勒,一生坎坷、疾病缠身,51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世纪末的社会动荡,加上个人与生俱来的疾病恐惧症,使他的交响乐充满了神经质的颤栗和痉挛性的美感。他用作曲来表达对天国的向往,对人世的逃避。其交响曲结构宏大、旋律飘逸、气氛庄严,这些作品结束了浪漫主义音乐时代,开启了现代音乐的先河。

意大利指挥大师阿巴多是当代诠释马勒音乐的翘首。他是继卡拉扬之后,由柏林爱乐乐团团员集体投票选为该团首席指挥,可见功力之深厚。由于集指挥古典派与现代派音乐的丰富经验于一身,使他阐释马勒有先天的优势。这套唱片是阿巴多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马勒交响曲典范作品,音色华美圆润、感情充沛、品格高贵、意境悠远,不可不听。

2000年,阿巴多查出患胃癌,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斗争,与柏林爱乐乐团、琉森节日管弦乐团合作,再次演录了马勒的大部分交响乐。此时的阿巴多,与当年的马勒有了相同的对生命与死亡的感悟,可谓“神交百年”。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阿巴多,对马勒的阐释别有会意,因此达到了他指挥生涯的巅峰。

笔者不久前在武汉有线电视高清频道,观看了一场2009年阿巴多指挥琉森节日管弦乐团演奏的马勒第四交响曲现场音乐会录像。那对天国的赞美、对人世的眷恋,化为凄苍而郁美的音乐流。尤其是第三乐章,深沉而悲凉。渐渐舒展开的弦乐声部,欲言又止,温柔而凄美。那一刻,冥山肃穆、心海起伏,葬礼般的气息从舞台流向观众,仿佛天籁之声,郁结着的一股纯美之气在剧场里弥漫。似乎每一个乐句,都是在向观众告别,感人肺腑。一曲终了,整个剧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几位演奏员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观众们不停地高呼“阿巴多、阿巴多”,将如雨的鲜花抛向羸弱瘦削的大师。阿巴多眼里噙着泪水,深深地向观众鞠躬致谢前后达20多分钟。此情此景,令人终身难忘。

2013年,阿巴多终被病魔夺去生命,享年80岁。有专家评论认为:阿巴多因其晚年对马勒的杰出诠释而享誉世界乐坛,取得了他一生事业的最大成就。若干年后,人们将很可能像怀念富特文格勒一样怀念他,阿巴多必将成为指挥艺术大师中的大师。

(八)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启示录”

出品:ORFEO公司

指挥:凯尔贝特(Keilberth)

演奏:科隆广播交响乐团

录音时间:1966年

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大器晚成,一生创作以交响乐、宗教合唱作品为主。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作品大部分是“献给上帝的,如果他愿意接受的话”,布鲁克纳如是表白。

这位宗教作曲家身前受尽同行及舆论嘲讽,交响曲屡遭指挥删改或干脆拒演。为求上演,他不惜低三下四,违心修改自己的心血之作。他去世数十年后,世人终于认识到他作品的伟大,于是又成立“布鲁克纳协会”,忙于整理恢复他作品的原貌。如此命运多厄,令人唏嘘!

遭嘲讽拒演的原因,一是作品主题晦涩;二是曲式结构复杂,尤以第八交响曲“启示录”为甚。第八交响曲极难演绎,那些“云状音群”,对比巨大的声音色块,宗教建筑般恢弘的结构,多主题交织的音型变化,支撑着作曲家对宇宙、人生、战争、宗教等思想情绪的认识和表达,可谓千头万绪,这对任何一个指挥家都是智力和精力的强大考验。西方古典乐坛有句行话:指挥不好布鲁克纳“启示录”交响曲,将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历史上,富特文格勒、克纳姆茨布许、舒里希特、卡拉扬、约夫姆、切利比达奇、阿巴多等指挥巨匠,都留下了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的杰出录音录像。

据说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上,指挥生平最后一场音乐会的曲目就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场上,许多观众边听边哭。他们说,那场第八交响曲完全是指向“死亡”的音乐,极为感人。至此,阿巴多再未登台,七个月后离世。那是一场真正的“告别”音乐会,可惜音乐会的录音尚未出版。

笔者这里推荐的,是德国著名指挥家凯尔贝特1966年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现场音乐会版本。这里,凯尔贝特和科隆的演奏家们,对布鲁克纳“启示录”交响曲中的宗教与战争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挖掘,音响织体平衡、声场广阔厚实、气氛凝重肃穆,将布鲁克纳萦绕在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上帝的身影,给予了清晰的再现,极富“劫后余生、走向祭坛”的感觉。

(九)巴赫:马太受难曲

出品:Archiv公司

指挥:卡尔·里希特(Karl Richter)

演奏:慕尼黑巴赫合唱团、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

录音时间:1958年

巴赫无疑是德國的音乐巨人。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一生勤勤恳恳为上帝服务,堪称伟大的宗教作曲家。但当年,随着遗体的下葬,他很快湮没无闻。巴赫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宗教曲目,但也随之散失无存。他的妻子靠施舍度日,最后死在救济院里。8岁的女儿颠沛流离,直至晚年得到贝多芬的救助。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他的传世名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手稿,估价40芬尼,这只是一堆废纸的价格。然而,人类的艺术史一再证明,埋没的天才终将崛起!

巴赫的音乐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是这三个时代音乐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代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蒙思想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执着、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大爱的史诗性巨作,代表着巴赫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被推崇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一提到“马太受难曲”,人们自然会联想到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家门德尔松,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杰作重见天日。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记载: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香肠,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后,门德尔松仔细研究了曲谱内容,发现音乐超凡脱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便是遗失的巴赫“马太受难曲”总谱。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宗教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巴赫复活,德国掀起了研究、演奏巴赫的热潮。

这段逸闻无从考证,但门德尔松发现并推广巴赫音乐却是事实。1829年,“马太受难曲”在门德尔松的推动下终于上演,此时,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恰好一百年。“马太受难曲”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描写的是耶稣被出卖、受刑、死去和复活的全过程。音乐规模宏大,使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奏乐器和独唱者。

这里推荐德国著名巴赫专家卡尔·里希特指挥的“马太受难曲”,1958年录音,是“马太受难曲”的经典版本。卡尔·里希特亲手创建了慕尼黑巴赫乐团及合唱团,因专门演绎巴赫的宗教音乐而享誉世界乐坛。这个版本咏唱之虔诚、音场之浩瀚、人声之缥缈、演绎之完美都是前无古人的。卡尔·里希特为之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与学识,是向伟大的巴赫致敬之作。

据史料记载,巴赫身前曾指挥演出过“马太受难曲”,因合唱队伍庞大,他不得不动员莱比锡大学学生参与合唱团。笔者最近购得1960年东德的德累斯顿乐团及合唱团演绎的“马太受难曲”,由鲁道夫·曼努斯贝尔格指挥。该版本听合唱部分的声音,显然有一支学生合唱队参与,声音清亮高亢,极有亲和力,与西德的众多版本绝然不同,风格别致。是不是当年东德就一直延续着巴赫用学生合唱团演出“马太受难曲”的传统?不得而知。这个版本由Berlin Classics厂牌出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欣赏。

(十)巴赫:B小调弥撒曲

出品:Decca公司

指挥:索尔第(Solti)

演奏: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录音时间:1990年

“B小调弥撒曲”同样是巴赫不朽的宗教音乐杰作。这部作品巴赫直到去世前才完成,因此他本人从未见过这部作品的演出。1934年第一次公演时,它已被人们遗忘近两个世纪了。虽然这部弥撒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它太复杂、太大型了,已远远超出教堂中礼拜的范围,因此人们经常将它搬到音乐会场演出。

这里推荐著名指挥大师索尔第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合作录音版本。这个版本追求的就是大编制、大场面的音乐会场效果,演录得相当成功。合唱部分人声之密集、场面之浩荡、节奏之锐利都是无人能及的,充分反映了巴赫追求宗教音乐人文主义、世俗主义化的创新特点,整个效果颇有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感觉,值得反复聆听。

作者简介:邱晞,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群部媒介发展研究所记者、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想象的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诗经》爱情誓言及其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