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辨性阅读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2019-09-10黄碧黎

高考·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蔺相如司马迁

黄碧黎

2017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 “思辨”一词出自《礼记》,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著名作家狄马先生说过:“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思辨性阅读涉及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

倡导思辨性閱读,还因为我们民族文化中理性精神的贫乏。潘涌教授在《“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一文,指出:“以独立评论为核心的‘批判性阅读显然成了中国学生的‘阅读瓶颈。”倡导思辨性阅读也是在倡导批判性思维,倡导质疑和反思。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思辨教学,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语文教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追求。本文即从思辨性课文教学、思辨性阅读教学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力求呈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之路。

一、思辨性课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选文,经典选文历经几十年教学,从文学评论者到教材编者到师生,都留下众多的解读印记。但另一方面,这些丰富的、过去的学习和评价也有很多不是创新,而是继承,也就是“成见”。实际上,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过程——时代和读者的不同,使创新阅读成为可能和必须。

比如传统文言文篇目《廉颇与蔺相如列传》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作者选取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而明代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王世贞认为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蔺相如挑衅了秦王,戏弄了秦王,触怒了秦王,这样的冒失无礼行为能侥幸完璧归赵纯属天意。可是,作为史学大家的司马迁难道忽略了这一点?于是,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辨性处理。师生通过课外自主查找资料、认真研究、讨论辨析,发现司马迁的时代,离战国比较近,多少承袭了战国遗风。战国士人把功名看得比生命重,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看得比长命百岁重。所以在司马迁笔下,像蔺相如这样有点传奇色彩的异端人物往往备受尊崇。像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最后引刀自颈的李广,能征善战但缺乏心机最后不得不乌江自刎的项羽,还有那不平则鸣的陈涉、隐忍复仇的刺客,纵横交错的游士,在史迁笔下都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这与司马迁自身的遭遇或有关系。不可否认这多少影响了司马迁史评的公正性;不过,也正因为这样一种生命态度,使得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闪现出更多的人性光辉与生命异彩。司马迁赞美蔺相如,完全合乎他的生命美学。而王世贞更多站在国家和集团利益的角度,指责也不无道理,但却忽视了蔺相如的个人实现的动机。这样的思辨性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了一大步。

再如课文《边城》,作者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极力讴歌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批判了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可是,边城的人们那么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乡村文明相比于城市文明,朴实是自然的,但也不都是美好的,相反更多封闭愚昧落后。这时候就进入了一个文化悖论——古老的乡村是个落后的存在,得到城市文明的青睐后它突然“美感”起来。这实质上是以美化原始乡村的文艺笔调来满足城市文明者自私的心灵需求的表达。相比于这一类创作,鲁迅笔下呈现的江南市镇村庄则完全是破败、封闭、愚昧、落后、孤寂的状态,从没见他有过“城市病”发作下的乡村情结,可以看出他的冷峻与理性。因此,对于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文化,我们要有思辨的认识。

二、思辨性阅读指导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就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即“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读整本书”。“读整本书”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观念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最近笔者布置学生阅读王开岭的经典之作《古典之殇》、《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为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勾勒了一幅素朴与感伤的人类童年生活的水墨画,对自然纯美的风物和古道热肠的古典情怀的书写渗透了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和反思,体现了王开岭深厚的自然情怀和人文精神。从这点上来说王开岭的书的确很值得当代人一读。可是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两本书的时候不能对学生作一点思辨性的指导,那可能学生在阅读时也会走入另一个极端。难道越原始越纯朴越美,越现代的东西越丑陋?比如文章《仰望:一种精神姿势》王开岭指出星空是人类的精神依赖,是诗意与梦想的图腾,而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则破坏了这种意境,人类对星空的消费由爱慕到了占有,“至此,康德和牛顿所栖息的那个精神夜晚,彻底终结。他们的星空已被彻底物理化。”事实上,我们也要看到,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如果我们一味只靠着诗意存活,那么现在我们还是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何谈人类文明?我们是需要精神家园,需要守望,但是社会的前进毕竟也要靠科技,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读王开岭的书,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的某些观点显得过于理想化。

再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从世俗社会的角度来看,不管放到哪个时代,他的行为都称得上十足的渣男。他对抛家弃子完全不在乎、甚至对女人十分厌恶,嘴里蹦出的句子是“我必须画画”、“永远不回去”、“让她见鬼去吧”……他为人冷漠、粗鄙、疯狂,一点都不懂感恩。如此人渣的男主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但他从不抛弃自己绘画的理想,对名利无动于衷,只是活在自己狂热的绘画创作中,最终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潜心创作出惊世之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精神境界很高,让世人望尘莫及。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以平视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对其中文字与内容进行反思、质疑、思考与辨别,阅读就会变得更为理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思辨性阅读》吴格明

[2]《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朱少山

[3]《思辨性阅读,以什么为思辨的对象?》陈兴才

[4]《教知识不如教思维,我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余党绪

猜你喜欢

思辨性蔺相如司马迁
负荆请罪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将相和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负荆请罪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