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经济体制探索的经验及启示

2019-09-10乔榛

北方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

乔榛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于探索、勇于变革,不但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且以解放和发展发展生产力为目的,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借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释放出的活力,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其中,围绕经济体制探索和改革,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解放思想,破除了不切实际的理论禁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致富热情充分迸发;在经济体制探索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探索和改革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和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这些经验带来的启示是,在进入新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立足新的实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继续运用辩证思维指导改革。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1-0015-06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70 Y ears’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QIAOZhen

(Business School,Heilongiang University , 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people explores and reforms bravely along the socialist road.They not only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reality of China , but also chose the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liberating and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O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a miracle of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with the help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vitality released by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Among them ,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 Chinesepeople emancipate the mind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breaking down unrealistic theoretical taboos;they respect the initiative spirit of in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 so as to fully explode the enthusiasm for enrichment hidden in thepeople;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roughout th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 China establishes the rightdirection and provides a stable environment for exploration and reform , all of which enlightens people that deepening economic systemreform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based on new reality , adhere to people-centered mode , and continue to use dialectical thinking toguide reform.

Key words: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 Economic System ,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走过的70年历程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最核心的主题。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难题, 还是一个现实难题。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间如何协调,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核心。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经济体制来实现二者的协调。为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探索一种适宜的经济体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庆幸的是,赋有智慧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最终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创造了一个增长的奇迹,而且探索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也能够从这些经验中获得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经济体制探索的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然要谋求富起来和强起来,因此,发展经济便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最主要任务。发展经济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虽然不属于新问题,但却是一个新挑战。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也有一定的经济建设,但面对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如何发展国民经济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发展经济必须以有效配置资源为出发点,因此,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便现实地摆在我们党及领导人面前。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中国共产党最终奋斗目标是,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坚持并完善这一日标。如此决定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要建立的经济体制必须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为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如毛泽东所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p.89)当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起来,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唯—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后,如何配置这些由全民或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作为社会主义主人——劳动者的劳动力,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应建立一种怎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或建立一种怎样的经济体制?这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绕经济体制的第一次探索。

从理论上来看,这一探索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基础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设想。马克思在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提出:“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的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2](p.95)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做了具体的概括:“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3](p.32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代替了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所采取的经济运行方式的设想,其基本的思想是用一种有计划的经济运行方式代替资本主义无政府的市场经济。从实践上讲,这一探索首先是从模仿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出发的。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以国家所有制和国家机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为基本经济特征,具体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来推行国家的发展计划。这样的体制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当然,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经济体制时,也考虑了自己的国情,以及要实现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落后生产力的现实是当时最大的国情,而要在这种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上建设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种具有集中和体现行政功能的体制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基于理论、经验和国情探索的一种选择。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一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起到了比较大推动作用。一个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以及人们的需求单一且水平较低;另一个是行政的高效率,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很高热情。这样的特殊条件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其标志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但是,在进入20世纪50年末以后,我们在加快“超英赶美”的目标下,过度地发挥了计划经济的作用,使计划经济的优势转向劣势。这集中表现在超越,现实基础的计划,以及过度地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过多地集中于重化工业,不仅使计划出现了偏差,还引起巨大的资源浪费。1958年,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随着经济失调及经济损失,计划经济体制运用遇到了困难,因此,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一调整是伴随着克服严重经济困难开始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对农村的生产经营形式加以调整,在对“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调整的基础上,将生产单位由公社转到生产小队。对城市的经济运行虽然没有改变集中计划和行政命令,但调整了一些不合实际的计划,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由于对计划经济体制只限于调整,而没有加以深刻的改革,因此,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决策、统一计划和行政命令的特征并没有改变。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了我国的经济运行。如果说这个阶段也有对经济体制的探索,那也多表现为在计划问题上摇摆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权上。对经济体制探索的实质性变化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启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誉为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大会。其召开的时间被作为中国經济体制改革的元年;其重新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也成为中国探索经济体制的新起点。对经济体制的新探索,也就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基于对计划经济的重新认识。计划经济作为一种对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经济体制,是具有相较于市场经济的优势的。克服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无计划性,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都可以使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机制。但是,由于实现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条件难以满足,如科学地制订计划和有效地执行计划是两个非常大的挑战,因此,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有效性很难持续。这也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初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时间延长便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是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最终选择了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原因。

其次,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探索新的经济体制还基于现实经济状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探索是在一种“穷则思变”的逻辑下开启的。首先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自发探索,就是为解决生存问题而进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包干到户,这一简单的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不但实现小岗村解决温饱的目标,而且形成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燎原之势”。随着农村改革的初步成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探索的重点转到城市,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心,占国民经济比重近80%的全民所有制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复杂,且面临的制度约束更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针对国有企业效率较低的现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的改革,并且在这一起点上不断深化。此外,城市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从而重新确立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改革的一项内容。这一改革的重要结果便是经济关系的商品化,以及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和增强。如此,我国在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包括计划、市场、多元经济主体在内的新的经济结构。如何把这样的一个经济结构有效地运行起来?必须构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

构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为此,又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探索过程。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所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也就是在开始并没有设定明确目标,最终建立怎样的一种体制要通过探索来确定。开始我们提出的一个目标是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方式。这是一种试图完善计划经济的思路下所做的探索。然而,随着我们认识到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以及对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发展生产力意义的更深刻认识,确立了商品经济作为经济形式的主导性,从而提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新目标。当然,有计划商品经济仍然是一种过渡体制,因为一种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确立一个经济调节机制或资源配置机制。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仍然不明确。但确立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必然会提升市场调节的作用。所以,进一步的改革探索逐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或决定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阶段性的突破:一个是党的十四大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另一个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1992年召开的党的第一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召开的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为对这一改革目标进一步阐释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了全面的概括,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有效发挥,需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不但是中国改革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而且也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在完全的计划经济和自由的市场经济都被实践证明不适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探索一种混合体制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中国所做的探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探索,而且中国在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在一种后发状态下实现的,具有的现实意义更加突出。从1993年到2013年,又经历20年的不断探索, 不但使中国经济顺利地实现了赶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在此基础上,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总目标下,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基础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4]。至此,我国经历40年的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探索,不但创造了一个增长的奇迹,而且形成一个新的方案。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探索不但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pp.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在经济体制探索上,既有失误也有成功,但最终找到了一个符合中国实际,又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经济体制。在这一曲折的经历中,中国的这一探索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也有一些启示值得在今后进一步遵循。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经济体制探索的经验

新中国在经济体制探索上是曲折的,但是有成效的。其曲折和成功从三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探索经济体制的曲折是因为理论脱离了实践。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体制都是选择的结果。既然是选择就应该体现其主观能动性,而在通常的情况下,选择的标准多来自于理论。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超越了资本主义的更高的社会形态,因此,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家首先会按照一个理想的模式去构建。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来看,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建立一种先进社会制度的现实基础并不充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方面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以及与此相应的落后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这一矛盾时,我们选择了按照经典理论描述的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经济运行方式。选择计划经济,显然更多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揭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设想。当然也可以说,这种参照具有间接性特征,因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以及选择经济体制首先是参照了苏联,间接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这种借鉴苏联经验,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模式,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且这样的选择会引发一种思维惯性,即越是脱离现实,就越认为这种超越是实现赶超的唯一出路。我国在1956年模仿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然而,这种具有理论基础的经济体制选择与我国的国情是不甚相符的。首先,单一的公有制与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且这样的一种关系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得这种生产关系与现实生产力之间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动力支撑的人群中介。其次,完全的计划与信息的分散之间很难协调,从而对计划本身形成极大的挑战,也增加了计划失误,以及经济运行遭受挫折的可能性。最后,计划执行所要求的激励与劳动者积极性难以持续之间也存在矛盾,因而使计划的执行被大打折扣,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超越现实基础上的经济体制选择,虽然有理论上的根据,但最终难以摆脱现实的约束,因此,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变成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探索经济体制的成功是有效利用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经济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变迁,因而需要顶层设计并要求有理论指导。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从西方国家聘请顶级经济学家来为它们设计方案。如俄罗斯聘请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为其设计了一套“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但这套体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最精髓思想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使俄罗斯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使俄罗斯因为推行这样的改革遭受了重大挫折。因此,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固然需要顶层设计或决策层支持,但最重要的原动力一定来自基层群众改革意愿和探索精神。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启动的,而且是一个最基层的小村庄走出的“包干到户”改革之路引领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进而推动了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当然,来自基层人民群众的改革创新,也得到来自不同决策层的肯定和支持,这是总结中国改革经验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十分重要,但决策层能够正视并支持这种首创精神更为可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是把这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来自决策层的支持结合起来,并实现了良性的互动。因此,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事实上,在中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一直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决策层把握方向并适时有序地推动改革方案的实施。因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以稳定有序地推进,这一经验是任何国家在进行改革时都可以遵循的,也是成本较小的一种改革的方略。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探索经济体制的成功有着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和保障。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经历来看,一个最明显的线索是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实施和演进的。这是所有国家进行改革所希望的一种状态。因为改革必需的调整一定会带来人们固有利益格局的改变,这势必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风险,那么不仅会影响改革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改革的失败,如此的案例很多,教训也很深刻。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保持了一种在稳定环境下持续推进的状态,其根本的依据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当然,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背后还包含了它的特质和智慧。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政治组织演变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的政党,其中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及为此善于进行的自我革命。如果一个政党能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或者能够为人民谋福利,那么就会不断地变革自己并可以进行自我纠错。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時期,就是凭借这一特质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纠正了一个个错误,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的基础上探索一种可以更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尽管在此过程中,有对苏联模式的模仿,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勇于自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进行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在引领改革和保护改革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即稳定推进改革的道路。这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也属于一个成功的范例。中国共产党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条重要经验便是以人民为中心,并利用来自人民支持的力量保持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这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构筑了一个具有很大回旋余地的探索空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经济体制探索的启示

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体制探索的经验之后还要归l结由此带来的启示,是想在这一探索中发现一些更具一般意义的特征,以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立一个适应新时代的经济体制必须深化改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体制探索的经验中,包含一些可以进一步指导深化改革的重要启示。

第一,新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面对新的现实。在中国经济体制探索的进程中,从现实为出发点并充分反映现实的经济体制探索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的成就也比较显著;相反,超越现实且不能反映现实的经济体制探索则会遭遇挫折,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在经历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探索之后,中国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且进入了新时代。从此出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如何很好地完成这一新课题?依然是要从新的现实出发,探索适应新现实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在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借助这种经济实力的变化,中国也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新的国内外环境,既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也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考验。我们离世界舞台的中央越近,面临的挑战也越大。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有定力,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因为只有一个更有活力、更能适应新形势的经济体制,才能在日益复杂而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中保持我们的发展态势。在这一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十分明确而坚定的,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我们]迎接世界经济新形势和引领国内新时代的确定不移的选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深化经济体制的方向。进一步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新的现实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必须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改革的突破。2018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国企国资、资本市场、财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如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该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用公司。我们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定不移,完全符合我国新的实践,是一种从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

第二,新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探索经济体制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提供的又一个启示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探索一个适宜国情的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而且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时,还要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尽管我们也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但在处理人民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时,计划配置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人民的短期利益为代价的。因此,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短缺, 票证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绝不是生产能力不足,而是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没有向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方向倾斜,因此,出现了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现象。这种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经济体制最终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了一定的挫折,因而成为我国探索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一次失败的教训。1978年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此相伴生的是我们确立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从过去将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经济体制探索提供了新的前提和依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以人民为中心有了新的内容。探索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程度决定了改革推进是否顺利。1978年之后的经济体制新探索或者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的。在坚,持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使市场调节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就是要激发人民创造的主动性,并使人民获得更多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机会。正是这种把人民的现实利益作为经济体制所追求的目标,从而理顺了经济体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使经济体制发挥了激发人们积极性的作用。在不断推进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中,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因此,经济体制改革也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得以深化,最终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虽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在许多因素的推动下实现的,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探索或改革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对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探索在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可持续的启示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5](pp.20-21)这表明,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好,那么不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了一个重要方向,还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更能体现出活力。中国经济体制探索过程中的这种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结果,启示任何国家在建立适合自己的经济体制时必须把人民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人民是否满意,以及能否激发人民的积极性,是检验探索的经济体制适宜性的最终根据。

第三,新时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辩证思维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科学总结了4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其中提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这一宝贵经验中包含一个重要启示是,我们坚持了辩证思维的指导,避免了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形势,任何单向度的、简单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都可能將我国改革开放引向错误的方向或造成巨大挫折。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经历来看,每一步改革都是具有一定风险并需要智慧去面对的。对此,我们坚持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一方面发挥了人民的创造力和保护了人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人民创造性的改革探索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加以实施。同时,我们还坚持了“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可以减少改革可能带来的震荡,收到一种帕累托改进的效果;另一方面,顶层设计可以从战略上进行规划,有利于实现更长远的利益。当然,我们也坚持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辩证思路, 方面问题导向是探索经济体制的出发点,从解决经济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是寻找改革思路的最好切人点,也是快速取得改革效果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目标导向是引领经济体制改革的航标,党的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最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对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推动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用辩证思维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出路,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深化改革、进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应该继续运用这种辩证思维以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如何处理好新的主要矛盾,必须有一种辩证的思维去把握、去寻求解决的途径。当然,该启示也具有世界意义,集中体现在应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形势时,没有一种辩证思维的指导很容易发生颠覆性的错误,相反,只有按照辩证思维去处理国家内部问题和国际关系,才可能达到一种共赢的状态,这是解决目前一切重大问题最理想的目标。

任何国家只有实现了对自己拥有资源的有效配置,才可能达到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的最大效益。因此,经济体制对任何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任何国家都非常想找到一个有效的经济体制,但由于一些条件的制约,在很多情况下事与愿违,实施了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甚至会扭曲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探索经济体制的经历中,一方面我们在是否从我国实际出发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中得出立足我国实际是探索有效经济体制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认识到一个有效的经济体制必须把人民放在中心的位置,尊重和保护他们的首创精神十分重要。当然,能够做到上述这两点,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在看似矛盾的不同方面寻求其可以统一的结合点。这启示我们任何线性的、纯粹的选择,都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 第四章 投资管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广西水彩画年度展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技术和价值比较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