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

2019-09-10郭俊英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0期

郭俊英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激发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作用不大等弊端呢?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空间,合理分组,优化组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课堂上引放自如,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同教材、教师、同学对话,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优化组合;发挥主体;飞扬个性

参加“小组探究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时,为了解学生对合作交流环节——小组讨论学习的认识,我们课题组曾采用调查法对实验班的31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7%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好,他们觉得小组讨论能够取长补短、促进思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但也有23%的同学认为不好,原因有三:(1)自觉性差的同学会利用讨论的机会说话、捣乱;(2)浪费时间;(3)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会养成一种依赖思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小组教学时作抽样观察,记录的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抽样调查中学生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于是,我们利用教研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验证,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做法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新课标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还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方法。

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是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分组时,避免同组同质。因为这样的组合,成员之间虽然在活动中有共同目标有默契感,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长期执行,小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后,再科学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组间搭配均衡,无差异,组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用一些组织策略。比如,为避免自觉性差的同学利用讨论的机会说话捣乱,可以让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来监督和管理其他成员;为避免浪费时间和滋长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可以应用“打靶子”策略,先让组中成员独立思考,再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让其他成员以发言者的观点为靶子发表见解,这样就能使学生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碰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民主互动,发挥主体

笔者曾在公开课中,听到学生无奈地感慨:“唉!又是组长!”接着,情绪马上从激昂跌入冷漠,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失去了兴趣,小组活动时,不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做他自己的事。从中可以感受到,授课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形式,根本没有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挥,更谈不上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呢?首先,小组合作前要确立活动目标,即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有明确的方案,让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其次,有的放矢,明确分工,让每个人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并在一定时间后,角色进行转換。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想压力就会减轻,自信心就会增强,由此产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就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此外,教学中构建一个合理、有序、平等、情感化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予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必然引起学生很多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所以,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在新课引入教学中、巩固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比一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适时引放,飞扬个性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变革,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摆正这种关系,关键是做到“引”、“放”自如。

“引”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激起“千层浪”;创设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放”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因为不符合标准答案被老师全盘否定,学生还会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吗?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错因,这样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认错,主动地改错,积极地学习。

总而言之,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材、教师、同学对话,让自主探究成为主动,让合作精神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刘镜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31-31.

[2]汪明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