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2019-09-10姚竞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创新

姚竞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软件创新型人才发展现状,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一般途径及存在的问题,并以iOS学生俱乐部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小规模团队的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关键词: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iOS

一、我国软件创新人才的现状

在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逐渐从资源密集型向创新型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社会就业的显著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策取向。

新时期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都和软件技术息息相关,比如金融、教育、媒体等都逐渐通过AR/VR,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来实现创新和变革。创新的想法结合先进的技术就是新兴经济的驱动力。而创新想法的具体实践则要通过软件设计来完成。从小的软件工具,到改变我们交流模式的微信、短视频,以及改变我们的支付方式的支付宝和apple pay等,它们都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目前我国高校都普遍设置有软件工程等软件设计相关专业,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软件设计人才。然而尽管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从规模上有了显著提升,但是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相对较低层次的技术工人的工作,很少有学生能独立设计创新型软件产品,或者直接通过技术进行创新创业。许多企业特别是广告、设计、游戏类对创新要求较强的公司常常反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他们认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缺乏艺术类创意设计的修养,以及团队合作、沟通等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很难直接从市场上招募到理想的人才从事创意设计。因此普通高校有必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以符合企业需要。

二、軟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般途径及存在问题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中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围绕培养熟练掌握软件设计技术,熟悉软件工程实施过程,并掌握一些较前沿科技技术的专业人才进行的。在正常教学体系之外,许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工信部组织的“蓝桥杯”和“博创杯”等国家级竞赛,组织科研立项或者通过实习实训来促进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则主要是通过开设KAB、SYB等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必修课、公选课、网络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期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所提高。然而尽管学科竞赛、科研以及实习实训方面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独立编程能力和一定的学术能力。SYB类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一些具体实践和理论知识。但是这些训练内容对于要求团队合作、熟悉业务流程、讲究设计和创新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还是缺乏实践锤炼,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非常有限,现实效果并不明显。

为了弥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短板,最直接的解决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校内就以团队形式进行真实的项目实践,通过多专业学生的合作,多学科融合,以及实施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来实现。

三、iOS学生俱乐部的具体实践

iOS学生俱乐部是近年来Apple公司和高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学生组织,旨在推动高等院校学生在iOS方向上的移动创新人才培养。目前在大中华地区已经有包括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高校共建立有43个iOS学生俱乐部。通过iOS学生俱乐部冬令营、巡讲、培训,以及Apple和浙大共同举办的“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创新赛”等活动,培养了大批iOS方向的软件创新人才并取得了大量的突出成绩。其中上海商学院的iOS学生俱乐部成绩尤为突出。

上海商学院自2015年开始在信息与网络中心和校团委的指导下建立了致力于研究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的iOS学生俱乐部。通过与apple紧密合作,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编程和界面交互设计人才,同时也自2016年起多次获得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教育创新专项奖”和Apple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奖学金。其最突出成绩是在2019年的Apple开发者大会WWDC上斩获9项WWDC奖学金的大奖。目前该团队实施并运营了32个iOS应用项目以及i上商校园软件平台。他们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入驻该校的创客空间开始创业。

上海商学院的这些骄人的成绩,与他们的团队建设和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和其它学生社团相比,上海商学院的iOS学生俱乐部有如下优点。首先,通过聚焦移动应用技术中的iOS技术体系,使团队更加专业化,能够集中力量完成相应的学习和活动。其次,通过筛选优秀成员,保持较低的人员数量,使学生社团精英化。这样符合项目管理需求,也方便成员的教育和成长。第三,通过招募多学科学生,促进学科融合和激发新创意,这样在日常学习和项目实践中,可以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弥补工科学生的短板。第四,在校企共同支持下参与创新性活动,上海商学院的iOS学生俱乐部得到学校在校内的广泛支持,包括教师参与和提供硬件支持。在校外,得到Apple和关联企业支持,使得他们有更多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对团队的创新能力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四、基于小规模团队的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上海商学院的iOS学生俱乐部的建设,一种基于小规模团队建设的培养模式可能为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小规模团队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助力

将学生按软件专业的不同应用方向组织成为不超过10人的小规模的兴趣小组进行指导和教育,相比按班级为单位的培养会有许多优势。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实现差异化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将来的就业方向也更加广泛。不同的团队在各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深入自身的兴趣领域进行研究,也能互相取长补短,在实现项目时互相合作。第二,小规模团队组织执行力更好,更接近软件项目组,将更容易完成各种类型的竞赛、科研项目或者是来自企业的项目。在将来的就业阶段,也更容易将团队技术能力转化形成创新创业机会。第三,小规模的团队组织,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从个人转换成团队,这样更容易形成思想碰撞进而产生创意。第四,小规模团队也适合参与一些公司和学术机构组织的讲座和交流会,从而扩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第五,小规模团队管理成本较低,更加适合教师参与指导。一方面专业教师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管理以及项目实践的指导,而不至于耗费不合理的冗长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团队也能为教师科研提供助力。因此,以小规模团队形式组织和培养学生符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能帮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二)多学科成员促进创新和创业

在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软件行业创新常常需要和其它传统行业相结合,典型的如“互联网+”即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软件行业的创新创业行为,也要求参与者具备诸如项目管理、美工和财务学等非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知识。因此不论是创新还是创业,团队中的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是必要的。

由多个专业背景学生组成的团队,其成员在日常交流过程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多种思维模式的交流对创新思维的产生是有益的。在实际操作中,上海商学院iOS学生俱乐部的软件相关专业和非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始终保持1:1,由于这样的设置,使得非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带入团队,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提升团队设计水平。因此使得团队整体在竞赛和项目实践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多类型竞赛和项目实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成长

高等院校中软件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各类学生竞赛、科研立项或者是实习实训等活动是比较多的,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技术能力的成长。不足之处在于,在竞赛方面,许多高校倾向于参加专业知识型的竞赛,而较少参与实践创新型的竞赛,这样使得学生视野不开阔,技术使用非常单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应该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创新类竞赛,比如中国高校移动创新赛。

对于科研立项或者实习实训这样的环节,应引导学生设计多种类型的软件,避免技术体系、应用领域趋同的项目。应该鼓励学生完成游戏、艺术设计、行业工具类型的软件应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性。

(四)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促进学生成长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培养,除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校培养之外,离不开企业训练与社会服务锻炼。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参与企业培训或企业项目,从而获得项目经验。特定的企业还会提供一些专门课程,以培养本行业的专业人才,比如Apple公司愿意为iOS学生俱乐部成员提供设计、产品包装等知识的课程,也提供诸如人工智能、AR/VR等比较前沿的课程训练。这些都是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会服务如为社区和中小学校提供义务软件培训、为企业提供软硬件支持等,是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具体形式。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学生的表达、交流和组织等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社会服务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运行过程,促进创业行为的产生,同时也是高校宣传自身的良好措施。

五、结论

本文探讨了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参考上海商学院iOS学生俱乐部的建设,提出的以小规模团队为基础的多元化的培养方案。该方案为促进学科建设,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田硕,顾贤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

[2] 虞亚平.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南通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6.5.5.

[3] 张立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6.6.

[4] 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山西财經大学,2012.

[5] Apple Inc..Apple中国企业责任报告2017-2018.https://www.apple.com/cn/job-creation/Apple_China_CSR_Report_2018.pdf,2018.

猜你喜欢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创新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