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PLC课程研究

2019-09-10崔亚飞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

崔亚飞

摘要: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心课程的衔接,因此,如何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已经成为制约中高职衔接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PLC课程开设重复率高的问题,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该课程的总体要求为基础,着重分析PLC课程在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PLC课程的改进措施和意见,为中高职衔接高职阶段的PLC课程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PLC;械制造与自动化;职业教育

1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然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点因素。课程始终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课程的主要衔接,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中高职核心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同时解决中高职教育环节中存在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处理好现代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不足的矛盾。本文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PLC课程存在的问题,本着总体培养方案设计的原则,体现层次性和专业性的角度,为中高职衔接高职阶段的机械制图课程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中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PLC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PLC作为本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起初阶段中高职学校存在着对该课程培养目标和改革方案的异同点,导致课程内容的前后递进和有效不明显,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一)中高职学校对PLC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改革深度不够

中职学校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PLC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中职学校由于师资和硬件条件的缺陷,往往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技能操作分开教学并侧重于实践操作。经过高职阶段的教学后发现来自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团结协作观薄弱。本校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PLC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项目化教学中还存在课程内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低而使得课程项目训练价值不高的问题,学生上课时主要跟着老师走完项目流程,自主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同时,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中高职院校在构架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安排教学内容时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作项目的部分重复。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中职阶段该课程的学习中学得广而不深,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大致了解课本相关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到高职阶段相当于要重新进行学习。

(二)中高职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课程内容和相关考证内容的衔接不足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需要借鉴行业标准和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形成课程教学知识点,做好将企业中的岗位实践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构建中高职“课证融通,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知识体系。PLC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维修电工和可编程控制器(PLC)程序设计师的考证,但是经过高职阶段的教学后发现在中职阶段考取维修电工中级的不同学校学生都侧重于应付考证而忽略与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另外各学校之间学习的PLC品牌相差较大,比如三菱、西门子、欧姆龙等PLC在编程时存在一定的差异,鉴于以上原因,这批学生到高职阶段学习后感觉考取维修电工高级工的难度比较大。

(三)中高职学校在课程教学时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目前中高职学校对PLC控制与调试课程的考核主要停留在卷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而学生的创新实践考核往往被忽略。由于课程的创新实践往往需要在课外来完成,中职学校往往缺少这种环境,这批学生在高职阶段只有一年半时间(五年一贯制和3+2模式),往往也没时间去做创新训练,经过企业反馈缺乏创新实践的学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些原因还是在于中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以及各学校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技术合作。中高职合作办学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中高职教育逐渐从追求规模上的发展转入到加强课程一体化的内涵建设阶段,如何更好引导这批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中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校积极探索基于“分层递进、课证融通、实践创新”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改革之路。

3中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PLC课程衔接的探索

(一)搭建中高职学校核心课程合作平台,形成“分层递进”的课程知识体系

以企业调研分析为基础,结合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建立中高职PLC课程衔接的目标和知识体系。本课程的目標定义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方

法、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从事控制系统运行、调试、维护、技术改造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上分层递进的要求如下:中职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夯实基础,侧重于学生掌握课程所对应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认知、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维修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高职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脱离PLC品牌因素的干扰,从创新设计和实践出发,积极融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侧重于专项控制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总的知识体系为图1示框架,其中工业控制核心技术包括PLC、变频器和触摸屏技术,控制对象为中应用的液压气动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本课程分为初级篇和高级篇,初级篇主要完成电气控制和PLC控制的基本知识和简单应用,高级篇内容除了用电气控制和PLC实现各控制对象的控制外,还涉及到各设备PLC和PLC以及PLC和变频器等通信技术,另外也涉及到工业摄像头、触摸屏等监控技术。

本课程中高职分层递进的课程内容安排如图2所示,它包括中高职两阶段五个层次的递进关系。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中高职学校开展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职阶段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和岗位认知,并积极鼓励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实地学习,同时开展电气控制技术和PLC初级应用技术的教学,包括电气元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电气图的绘制、电机的电气控制技术、PLC基本指令的学习和应用等理论和实践教学。高职阶段鼓励或组织学生在假期去企业定岗实习,同时开展PLC高级应用技术教学(顺控指令、功能指令、子程序等技术的应用),结合气动技术和电机技术开展PLC与触摸屏、变频器等的综合控制技术的教学,鼓励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开发项目式一体化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会PLC控制综合技术。以“做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以“用”导“学”,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全身心投人。突出项目训练的完整性,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项目的选择上积极引进与各中职学校合作的一些典型企业中的案例。

在做好分层递进课程内容安排的同时深化知识体系和实践训练,即以PLC控制与调试课程为平台,中高职学校进一步拓展相关课程的设置,比如中职阶段可开展的课程拓展课机电控制装调实训、PLC课程设计等,高职阶段可开展的创新实践训练有机电技术综合实训、企业实际生产线案例(比如轴承装配生产线的控制)、维修实践等。同时,为进一步中高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近年来本专业所在分院召开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研讨会,双方共同探讨核心课程的设置和中高职教材的开发,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核心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企业代表针对课程教学的项目和岗位进行交流。

(二)以“课证融通”为导向,实现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示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此高职院校在核心课程建设中需要考虑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积极推进“课证融通”,即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将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要求。PLC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维修电工和可编程控制器(PLC)程序设计师两本证书。以维修电工考证为例(见表1),维修电工中级工证内容“机电控制电路装调维修”与本课程中的低压电器选用、继电器接触器线路装调、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等内容关联。维修电工高级工和技师证内容涉及到PLC编程和变频器应用技术。为此中高职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密切结合职业证书的考证内容,中职阶段完成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证,高职阶段完成维修电工高级工的考证。另外结合高职自身条件,鼓励就业学生返校进行维修电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证。这种以“课证融通”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实践创新”为理念,推进中高职学校师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创新强调两个不同学校基于共同目标,通过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创新和共享平台。中高职学校也需要建立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合作,完善实践创新机制,为中高职学生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以PLC课程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1、形成中高职实践创新教育文化,加强中高职学生交流与合作。

文化观念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本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通过创新实践,在学生的竞赛、项目、专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以学生创新成果为依托逐渐形成专业的创新教育文化,即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活跃、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为更好使得学生在中职阶段及早适应大学创新实践训练,本校每年设置了该课程相关的技能文化节活动,比如机电产品设计大赛和机电技术综合应用大赛。一方面让中职阶段的学生共同参与文化节活动、参观工作室及学生作品、听专家汇报等内容,比如近年来,绍兴市职教中心、桐乡技师学院等中职阶段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本校技能文化节项目。另一方面派老师和在高职阶段获得很好创新实践和成果的学生去当地学校宣传。这些大大增加了他们对高职的向往和学习积极性。

2、中高职师资队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高职教师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为此需要尽可能地给予教师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更大的学术自由,让教师在自身专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将组织中职教师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共同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比如,本专业多年来开展的全省中职师资培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电技术综合应用(MPS)课程教学研修”,在培训技能水平的同时灌输高职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能力的培养;共同指导和探讨各类比赛,比如与本校合作的中职学校近年来在国家级中职比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组装与调试”项目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世界技能大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项目则开展了中高职学校的合作以共同取得好成绩;中高职教师参与到中职学校老师与当地企业的合作项目等。

3、考核机制注入创新实践分值

中职阶段的学生进入高职前需要进行升学考试,为提高中高职学校实践创新的有效实施,在升学考核方案上增加中职学生创新实践的考核比如本校设置了与本门课相关的中职比赛,各中职学生根据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奖励,對创新实践

成果的获奖等级进行加分,而这批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通过该课程的创新实践成果可以替代课程的学分甚至毕业设计。这个机制让高职进一步了解了各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高职阶段的课程内容针对性教学。

4 结论

PLC课程作为本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创新课程,它的课程改革对中高职学校的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该课程探索和实践基于“分层递进、课证融通、实践创新”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解决现有的工业控制创新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和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也是促进中高职衔接课程由量到质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58.

[2]温福军,黄俊刚,郭海龙.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38-42.

[3]关剑,王玲启.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166-171.

[4]刘松林, 纪昌峰, 叶晓星. 中高职衔接的案例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27-31.

[5]余萍,耿淬.“3+4”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策略[J].江苏教育,2014(5):61 62.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