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2019-09-10王艳
王艳
摘 要:语文这门学科一直是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优良的傳统,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沉淀下来并总结出来的结晶。其中古诗文对于古代的中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曾经的人们交流的方式与现代不太一致,他们使用文言文来进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诗人更是将这一形式通过笔杆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许许多多流传百世的优美古诗文。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文化;教学
引言: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地要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历史经过了一步一步沧桑的历程才有了现在的我们。如果要去追随文化的起源,那便从古诗文开始了解,它作为古人之间抒发情感的渠道,也是古人们心中美好精神世界的一种存在。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古诗文,它们是古代诗人们灵魂的沟通,仿佛在对这个世界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一、体会古诗文的韵味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留下了的精髓,它是各个朝代诗人的心血。我们熟知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安石、白居易、辛弃疾以及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背诵的唐诗三百首等等无一例外都与古诗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诗文中,我们仿佛穿越到了笔者的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或者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住处,又或是百般沧桑洗礼下来的大彻大悟的场景。一个个长枪利刃在挥舞,一匹匹战马在战场上厮杀搏斗。在这些场景下我们看到了诗人们独具匠心的一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宽广胸襟,看到了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寂寞感慨,看到了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造化弄人,世态炎凉下沧桑的模样,又有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愤懑与豪爽,以及宋代文学大家王安石的“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的思乡和惬意的情怀。在这些短短的字里行间当中,蕴含了大量的情感寄托和感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未来世界的人们当年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可能从学生们的角度来看,古诗文并不存在着多么大的意义,他们读不懂那些古诗文的意思更是自然谈不上喜爱这些。这时候就需要语文老师们进行协助他们去学习和研究,带他们去了解那些字里行间的奥秘所在。初中生对于学习的专注力还不是特别的强大,没有形成特别稳定的学习思维体系,这就需要老师们对他们进行一步一步的引导。老师们在此期间对学生们进行正确方法的灌输,让学生们自主地形成对学习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从中引导孩子们,让他们进行自我的分析从而找到最优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程度、思维、以及方法都是有所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学习节奏的不同,从而促成了学习效率的不同。
起初的学生们并不能深刻地读懂古诗文,认为这些只是一些零七八碎的文字,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要让学生们在思维上真正地去跟随这些古诗文,那就需要他们提前进行预习和了解。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在学生们预习好所讲的古诗文之后,老师们就可以协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领悟新的知识,这也促进了知识的传递效率,使得教学任务得以快速地向前推进。在课余期间对学生们进行成绩的验收,考察每个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的程度,以此来具体地布置教学计划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让学生们可以自发并且积极地面对语文古诗文中存在的困难,学生们也会慢慢地具备独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再面对类似难题的时候可以从容地应对而不是焦急得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从那里出发。在学生们找到了突破点之后,老师们就可以进行切入协作,使得学习进程顺利地发展下去。
二、使用优良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古诗文当中,学生们的兴趣一直提不起来并不完全是学生们的责任,老师们对此也有着一部分的责任。由于学生们处在一个身心发育还不健全的状态,涉世未深的他们并不能体会古诗文所带来的影响力,他们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也只是像复习题里的标准答案一样按部就班地摘下来,所以理解力也相较于一些有着传统文化基础的人来说显得肤浅了一些。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深入地了解古诗文的精髓,就可以利用种种巧妙的办法让学生们对此感兴趣,激发出学生们对于古诗文的兴趣。其中就可以通过情景模式化的教学办法,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处在那个年代,那会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比如,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在一个荒无人烟的茅草房里,设置一些故事情节之后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与哪一首故事可以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自身来联想古诗文背后的背景,激发出了好奇心使他们自发地想多了解一些古诗文,从而喜爱上古诗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诗文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意义重大,要想将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留下来的精髓传递下来,这必不可少的要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们努力地去了解古诗文,用合理的办法去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晓梅.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3):107.
[2]主父国慧.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