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建立

2019-09-10黄琼肖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

黄琼肖

摘要:贫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建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人文关怀、人际关系、个体因素等影响下,高师院校当前部分贫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依旧薄弱。通过提高学校的软硬件实力、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贫困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组织管理、注重思政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育人功效等有助于构建贫困大学生良好的校园归属感。

关键词: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2-0104-02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各高等院校在不断扩招。高等师范院校凭借其学费低的特点吸引了更多的“寒门学子”,国家在关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加大了对高校大学生奖助贷的力度,这一资助力度一定程度上使贫困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但贫困大学生在师范类院校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据较大比重。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教师,校园归属感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的同时也为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奠定基础。贫困生校园归属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校管理组织规范化,需要学校对贫困生进行科学性地人文关怀,还需要培养贫困生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入学教育开始,贯穿大学生活。当前,国内众多学者对贫困生资助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对高师院校贫困生校园发展方面的研究依旧缺乏。

1 相关概念

1.1 贫困大学生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不能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可以称为贫困家庭[1]。学生家庭收入低于所在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在校期间难以支付学杂费、生活费等,对顺利完成学业阻碍很大的,我们称为贫困生。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孤儿、烈士子女、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家庭突发情况导致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等。贫困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匮乏或物质的贫困。本文中的贫困大学生指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物质贫困,即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在校大学生。

1.2 校园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2]。正如马斯洛在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及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一需要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校园归属感指的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的认同,且愿意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3]。综上,校园归属感指的是在校大学生从根本上认同学校,并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校园建设中,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2 校园归属感的重要性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校园归属感的建立对学校、贫困大学生个人而言起重要作用。

2.1 良好的校园归属感促进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贫困大学生作为在校生的一员,因家庭经济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贫困学生对学校的认可、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能促进其校园归属感的建立,反之,校园归属感的建立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友善的爱与关怀,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益。

2.2 良好的校园归属感促进学校的发展

良好的校园归属感使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提高,本着主人翁意识,学生会为了更好地建设校园而努力。学生在学校获得归属感直接影响到在校生活的质量,并影响其身心发展,同时也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4]。

3 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现状

高等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较其他普通学生而言,较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甚至相对封闭独来独往,认为在学校做好自己就行,现在要做的就是以后改变家庭经济情况,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其他事情与我无关我没有必要参与。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一些事情较为敏感,有些贫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较为薄弱,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他们而言是个挑战,校园的不适应性使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更为孤僻,甚至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影响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因素

4.1 学校人文关怀的影响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不仅在资助金额上进行了提升,資助比例也有所增长。但在学校管理上,有些学校开展的多是照章办事式的工作,缺乏温情。学校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程度与大学生校园归属感成正相关[5]。学校在贫困大学生的管理教育中开展的感恩励志等方面的教育流于形式,学生有困难时碍于面子问题或者碍于与老师关系的亲疏问题无处倾诉,在学生出现一定心理问题或情绪障碍的时候教师无法及时给予关怀,在学校人文关怀欠缺的情况下学生认为学校的发展与个人不存在相关,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校园归属感薄弱。

4.2 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高师院校中大部分学生生源地为农村地区,这些学生普遍较为朴实,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普通老师和同学、舍友,只有在温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学生才能更多地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善意,增强班级、校园的归属感,更愉快地融入集体生活,增强对学校的认可度。此外,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学生校园归属感的形成同样至关重要。

4.3 贫困大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因家庭经济情况所造成系列影响在校园生活中较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担心身边的人会用带有眼色的目光看待他们,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甚至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几乎不与他人进行交流,自己独来独往。在集体活动中,有些人认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集体的事情不是他们的事情,用事不关己的态度去对待,因而在群体中无法具备对校园的归属感。

5 构建贫困大学生良好校园归属感的建议

高师院校贫困生受到学校管理、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校园归属感依然薄弱,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重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其战胜心理障碍,融入学校集体的大家庭。

5.1 提高学校的软硬件实力

学校管理是学生增强校园归属感的前提,只有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下学生才能增强对学校的认同,学校应该首先从硬件上完善校园的设施建设。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增强学生对教师队伍的认同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大学校园不像中小学校园一般师生联系密切,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助于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在校认同感,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同时更有利于增强校园归属感。

5.2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贫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因自身特殊情况较易产生心理问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通过开设贫困生能力提升课、素质拓展等形式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学工队伍教师等应通过多渠道倾听贫困大学生的心声,让学生体会到尊重、感受到温暖,从而增强校园归属感。

5.3 增强贫困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组织管理

贫困大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员,有权利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学校、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多地吸纳贫困大学生的参与,锻炼能力的同时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加大学生对校园的认可度,并为建设更好的校园而努力。

5.4 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育人功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在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注重发挥课程育人实效,使贫困大学生从思想、从意识上适应校园生活,从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6 结语

良好校园归属感的建立是增强学生在校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源泉,只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才能促進学生自我更好地成长,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学锋,徐涛.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3]李靖平,马光波,刘智鑫.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以营口某高校为例[J].经济师,2016(01):231-232.

[4]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李靖平,马光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构建大学生校园归属感[J].人才资源开发,2016(04):60.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贫困大学生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