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柏林》(统编本六上)教学设计及评析

2019-09-10左翔向琼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导语表格灾难

左翔 向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提问策略,提出核心探究问题。

2.能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人物,解决核心探究问题,理解战争灾难这一主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比同主题作品, 发现“不一样”

1.回顾《桥》和《穷人》,我们知道了小说要通过情节、环境来读懂人物形象。(板书:情节、环境、人物)

2.《在柏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提起战争这个词,你会想到怎样的场景呢?(出示表格)

3.小结:没错,提起战争,我们往往会想到血雨腥风的战场,殊死拼杀的战斗,英勇无畏的战士。

4.本文也是战争小说,读

这样的小说,我们通常会针对环境、情节和人物,边读边追问:《在柏林》这篇小说会写怎样的战场?还会问什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看着表格继续问:小说会写怎样的战斗?小说会写怎样的战士?)(板书:带着问题读)通过对比,我发现了         。

5.交流:哪位同学来交流你的学习单?(预设:没有写战场、没有写战斗、也没有写战士。)

小结:带着问题读,咱们发现了这篇小说跟其他战争小说的不一样。

板块二   运用提问策略,探究“不一样”

1.针对“不一样”,提出疑问。

A.横着看表格,你有什么疑问?

B.竖着看表格,你有什么感受?针对这些感受,你有什么疑问?

2.为什么同是表现战争主题的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却截然不同?

3.关注导语:

根据已有的经验,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读这样的课文,一定要关注导语。(强调:战争灾难)

4.根据导语的提示,我们来探究《在柏林》为什么要通过如此“不一样”的情节、环境和人物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

5.合作探究学习:小说为什么要通过“不一样”的情节、环境和人物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

A.自学:默读课文,思考小说为什么要通过“不一样”的情节、环境和人物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

B.合作学习:

(1)交流分享:组长主持,组员依次说自己从哪个角度感受的战争灾难,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达成共识:合并相同句子,优化组内对相同句子的感受,并尽可能完善小组内的思考。

(3)展学准备:组长合理分工,准备展学,可集体展示,也可选派代表。

C.展学交流。

小结:短短的300多字,我们没有见到一位士兵的身影,也没有看到血流成河的战场,没有感受到敌我厮杀的残酷。但我们依然通过车厢里的点点滴滴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板块三   朗讀回扣,升华主题

1.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师:这里不是战场,只是一列车厢——出示句子,生齐读:“一列火车……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师:这里没有战士,在一节车厢里——出示句子,生齐读:在一节车厢里,坐着……的老妇人。

师:这里更没有战斗的声音,只有一位老妇人的绝望细数—— 出示句子,生齐读:“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师: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出示句子,生齐读:“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师:这时——出示句子,生齐读: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小说大多数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请大家结合老师补充的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相机补充:这里有多静,就有多悲,就有多怕,就有多痛。)

总结:正如你们说的那样,战争就是如此残酷,战争带给人们的死亡和恐惧谁都无法逃脱,每个人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悲剧,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导语(出示导语):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教学评析

《在柏林》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以小见大,选取战场外的一个生活小片段,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左老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找到学情起点,通过对比思维,用表格将学生的思维直观呈现出来,运用提问策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核心探究问题:小说为什么要通过“不一样”的情节、环境和人物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紧扣文本,

解答疑惑,随着问题的解决,教学目标也自然达成。最后,跟随着左老师的引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配以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于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认知得以升华。

(参与磨课教师:向  琼  陈 洁  谭瑶红)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导语表格灾难
组成语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
借助“表格”解答稍复杂分数问题
阔腿裤的小秘密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