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策略在童本阅读种子课程中的构建
2019-09-10时琪金丹
时琪 金丹
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其中,低年级要注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尝试运用简单的阅读方法;中年级着重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建构阅读策略,在读书过程中感悟体会;高年级引领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运用阅读策略,逐步学习阅读监控。统编本教材把提问策略单元放在四年级上册,并不代表提问策略的教学只能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进行。提问是学生很喜欢的阅读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年段阅读能力目标,选择适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种子课文,形成有梯度的训练序列:一、二年级借课题和插图进行提问,激发阅读期待,落实字词教学;三、四年级抓住重点段落,对关键词句提问,从而理解词句意思,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五、六年级根据文体特点、写作背景、写作风格等提问,论证批判,提高閱读质量。
一、结合文本特点,选择合宜的提问依据
提问不是乱提,而是有依据地提。提问的依据,应该结合种子课文的文本特点来选择。图文并茂的课文,适合根据插图提问:《青蛙写诗》一课,可通过比较三幅插图,让学生提问:为什么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帮的忙不一样?《江南》一课,可通过观察插图提供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提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样?《大还是小》一课,可通过观察插图提问:为什么有时候觉得自己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小?课题隐含认知冲突的,适合根据题目提问。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谁会去旅行?它为什么要去牛肚子里旅行?它是怎么旅行的?《蝙蝠和雷达》:蝙蝠是动物,雷达是科技产品,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才联系在一起?含有语意深刻的句子的课文,适合抓住关键句提问。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抓住“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提问:为什么对她来说是一个节日?细分问题:她是谁?她的节日是什么?谁给她带来了节日?抓住关键词提问,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能理解了。《去年的树》一文中的“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学生肯定会疑惑:鸟儿为什么两次盯着灯火看?鸟儿每一次盯着灯火在想些什么?联系前文,从而理解这两个关键句的意思。情节一波三折的课文,可以在转折处提问:《一块奶酪》一文,在蚂蚁队长“第二次发口令”(转折处)提问:你喜欢此时的蚂蚁队长吗?为什么?环环相扣的课文,可抓住每一次结果来提问:《将相和》一文,聚焦 “完璧归赵”的结果,谁是真正的功臣?聚焦“渑池会见”的结果,谁是真正的功臣?聚焦“负荆请罪”的结果,怎么就能“和”?这样的提问,学生根据结果,环环相扣,有逻辑地读懂人物性格,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名家名篇,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写作风格,抓住已知信息进行提问:比如《慈母情深》一课,“这样的环境下,母亲做了什么?”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准确快速提取的已知信息,工作环境如此恶劣,但是母亲依然给了作者买书的钱。在这样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我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母亲的儿子是什么样的儿子呢?学生对慈母情深的理解就会更准确。
二、设计提问支架,呈现可视化的提问过程
小学低段的学生属于直觉思维期,逻辑思维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关注儿童心理,站在儿童立场,有意识地培养儿童逻辑思维。在实施提问策略时,要善于设计提问支架,让在阅读中提问这一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其可视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就可以借助问题支架“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带着学生梳理课文(过程思维的培养)。紧接着,看着板书,发现前两次帮忙时人们都喜欢风娃娃,可第三次帮忙时人们不喜欢风娃娃,针对这两次结果的不同,学生能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比思维的培养)这两个问题支架一结合,就能理解妈妈的话,学生提问的思维过程便更清楚具体了,从而解决了课文的难点。再次,借助问题支架“来到哪里,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试着创编故事就顺理成章,学生的思考路径因为有问题支架的支撑,显得一目了然,同时根据问题解决问题,阅读也走向了深处。
中高段学生初步形成逻辑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从具体化逐渐发展到抽象化,可采用表格图示支架,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培养其思维能力。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既要抓住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还要凭借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作出对战争的判断,再和文本结合,提出问题:本篇课文里的战争表现哪里不一样?如何表现相同战争主题?这样的表格支架每出现一次,都是提问策略的运用,思维路径的深入体现,让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据可循。如:
板块一:《在柏林》是一篇和战争有关的小说。提起战争这个词,你会想到怎样的环境?怎样的情节?怎样的人物呢?出示下面的表格。
小结:没错,提起战争,我们往往会想到残酷的战场,激烈的战斗,英勇的战士。
本文是战争小说,读这样的小说,我们通常会针对环境、情节、人物来提问(引导学生看着表格提问:小说会写怎样的战场?小说会写怎样的战斗?小说会写怎样的战士?)。
出示表格,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小结:带着问题读,发现了这篇小说跟其他战争小说的不一样。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些不一样?
板块二:我们可以再次借助小说三要素细读小说。
根据导语的提示,我们来探究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出示自学要求:
探究: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默读课文,从“环境、情节、人物”三个角度找一找,哪里能看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三、链接课外阅读,聚焦能力的迁移训练
种子课文的“提问策略”是示范,是引领,而能力的形成还需要实践和迁移。因此,每一次探究后,教师还应该聚焦预测能力训练点,链接课外阅读,选择可以迁移阅读的文本,让儿童在阅读实践(营养课程)中进一步运用策略,习得能力。如:《江南》一课后,推荐读白居易《忆江南》,看图片,想想图上“江南有什么”“它怎么样”,提高古诗词阅读兴趣;《在柏林》的学习结束后,推荐继续读《变色龙》,凭借已有的阅读经验,提出问题:“警察这个角色本应该是什么形象?情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人物现在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取名叫《变色龙》?”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