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深入高职课堂教学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2019-09-10张琼
张琼
摘 要:随着我国的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结构也出现很大调整,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这就对我国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高职课堂教学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探索信息技术深入高职课堂教学的路径,在经过了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后,以《房屋建筑学》课程中“楼梯设计”一节为例,详细说明信息技术融入高职课堂教学的方法并分析成效得出结论.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教学;路径;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2-0161-03
1 传统高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数量以及招生人数都得到了飞速增长,可相比较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我们高职教育的发展却显得有些缓慢,主要原因是而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1 模仿普通本科教育方式,缺乏职业教育特点
2019年教育部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就为我国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新的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是在走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路线,长久的高职课堂上都是在模仿本科教学方法来教授浅于本科教学内容的知识,培养的其实是应用型人才,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1.2 传统高职课堂教学方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
随着高考的扩招,现在高职课堂上学生的来源越来越复杂,有通过高考入校的学生、各校自主招生的学生,也有中职升高职的学生.而所以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可能是学习情况差别很大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如果还采用教师在课堂统一讲授的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中出现对知识摄入“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两个极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传统高职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模仿普通本科教育方式、缺乏职业教育特点、教学方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学情特点的问题,所以高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教育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解决问题之根本,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高职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学情特点,让学生不用等到就业岗位,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锻炼到动手实践的能力,让高职课堂的教学真正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存在.
2 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充分服务于课程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大变革,但这种教学方式远远不止于使用信息设备那么简单,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教师更加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例如对于建筑专业来说,不能够及时深入联系实际是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浅薄、浮于表面的关键因素,此时VR、AR、3D、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将实际的建筑构造、施工场地等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学生学习脱离于实际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的课堂教学并非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一些必要的教学手段如粉笔板书都可以适当应用,让传统的教学方式牵手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才是关键.
3 国内外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研究现状
将信息技术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提倡了.如美国从最早的六十年代就开始启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就为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拉开了帷幕;而九十年代的英国就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为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的能力而努力;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俄罗斯后来居上,统筹规划该国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积极应对信息化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信息化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虽然较晚,但近年的发展势头猛进,先后出台了信息化建设的多个文件,为我国的信息化教学奠定了方向.
4 将信息技术深入高职课堂教学中的路径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职课堂教学中,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信息技术帮助教学,合理恰当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倡导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对课前学习的引导、对课堂学习的升华和对课后学习的拓展,形成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的良性闭合循环路线,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全面互动.
4.1 引导课前学习
利用现在学生使用较多的线上沟通软件进行课前预习通知的发布,也可以利用师生互动平台向学生提供预习资料、微课视频等,实现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教师便可利用师生互动软件及时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对于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可以避免占用课堂时间再去讲解,而一些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仍然未能掌握的知识点,就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4.2 升华课上学习
信息技术在课中的深入,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课中学习效率的最大化,避免传统课堂上教师大满贯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前初步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动手实践进一步固化知识,升华知识.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发現每个学生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实现因材施教.
4.3 拓展课后学习
课后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在于学生课后作业的提交,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基础学生作业的拓展,并且引出下一次课程的课前学习任务,至此进入到下一个课程循环.
5 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成效分析(以《房屋建筑学》课程中“楼梯设计”一节为例)
高职《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土木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中常见的专业基础课,但该门课程对初学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建筑构造部分理解上的难题,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对建筑构造的理解,下面便以《房屋建筑学》课程中“楼梯”一章中的“楼梯设计”一节为例,研究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教学的路径,并分析成效.
5.1 教学过程的实施
充分利用互动教学平台、微课视频、网络沟通工具等,开展“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拓展”的教学活动,主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教学实施过程如下表1.1、1.2所示:
5.2 成效分析
楼梯作为建筑物的重要构成之一,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通过图片、模型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但是想让学生彻底掌握楼梯的空间组成和结构,还需要学生建立起很强的三维立体空间概念,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通过看几张简单的图片的方式远远达不到的.
课程结束后,分别对16、17、18级学生期末考试的情况进行汇总,其中只有18级学生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经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发现18级学生期末考试取得85分以上的同学明显多于16、17级同学,16、17级学生中接近一半的学生取得成绩是在60-75分,而18级学生只有33%的成绩是在60-75分,反而接近一半的学生成绩是在80-95分,高分的学生人数明显高于16、17级学生.具体分数的分布情况见下图2所示.
由成绩分析发现,将信息技术深入高职课堂教学的方式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水平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2]5号)[Z].2012 -05-0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4〕娄洁.关于高职工科专业课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 31(1):81—83.
〔5〕杨南昌,刘仪辉,刘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其质量提升路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5(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