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2019-09-10刘军龙
刘军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下降,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一线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几点做法。
一、采用有趣的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虽然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学生直接理解起来有困难。但如果将数学知识植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导入,让学生在好奇中探索、发现、思考、表达,数学概念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趣味性,富有吸引力。
例如,在教学“周长”时,如果老师单纯地出示课本的一组图例,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学生不仅会觉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会兴趣索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入:如果两只蚂蚁分别在下面两个图形的边上,沿着一个方向爬下去,它们能回到起点吗?
学生短暂思考后,争相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说的最多的是蚂蚁A能回到起点,蚂蚁B不能。笔者继续追问理由。有的学生回答“蚂蚁B走到一半没路了,过不去。”笔者让大家动手比划一下两只蚂蚁爬行的过程,并观察这两个图形的区别。等学生观察后再表达的差不多了,引出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的概念,简单而又自然。再出示图形各条边的长度,引导学生指一指蚂蚁A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算一算蚂蚁A一共走了多远,从而引出了周长的概念。并从中让学生理解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这样,学生再观察发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再用语言表达和总结中,就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整个探索过程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学习氛围浓厚。
二、分解难点,层层推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因为在数学课堂中,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思维节奏,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考虑分解教学难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尽可能容易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书本例1是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上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如果以100米来研究,有一部分学生會感觉作图困难,难以解决。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先把例1的100米换成了20米,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作图,观察发现、讨论总结规律,得出了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以全长为100米作当堂练习题。有了前面的探索过程作铺垫,学生解决起来容易多了。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学习难度,让更多的孩子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适当地开展学习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在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开展适当地学习比赛,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课堂练习时,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题:1. 列竖式计算:(1)6.7×0.3 ;(2)5.4×1.07。并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要求其它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做完并检查好的同学给老师批改。学生解答完全正确的由老师向全班立刻宣布:“第*组第一名是***同学。”做错的学生老师会指出错误的原因,再由学生回座位订正。老师每大组批改前3名做对的同学,由这三名同学做小老师,批改和辅导本大组其它同学的练习。老师再在剩下的同学中挑选已经做对并且进步大的同学上台,批改黑板上的练习。及时的评价,既让这些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感,也激励了其他学生奋勇争先。往往一组练习做完,学生纷纷迫不及待地要求做下一组练习,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例1:x+3=9时,老师先让学生思考:这个x表示的未知数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学生们想到x代表6,因为6+3=9。其实,这种想法蕴含了方程的解的意义和解方程检验的思想,老师马上给予了肯定。接着老师追问,能不能用等式的性质来求?结合教材天平的图示,学生容易发现只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就得出了x的值。又有学生马上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要求x,就把x看成一个□,方程就变成了□+3=9,这种题目一年级就做过,用9-3=6就可以了。”笔者马上追问:“为什么用9-3,理由是什么?”经过短暂思考,有学生发现,因为在加法运算里,□表示一个加数,而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这种做法是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旧”问题,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解答。再通过练习100+x=250,x-63=36,同桌之间互相讲解做法。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也增强了,思考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深入思考,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推陈出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和改进,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推动学生向深度学习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