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迁移下英汉名—动转类词的对比研究
2019-09-10刘婧
【摘要】通过转化法使名词直接用作动词的词叫名-动转类词。这类词是现代英语构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汉语中也存在名-动转类词。本文结合语义迁移并通过实例剖析名动转类词的理据及其分类,并通过对比的方法描述并分析英汉名-动转类词语义延伸的异同。
【关键词】名动转类词;语义迁移;对比
【作者简介】刘婧(1991-),女,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转类法是一种无须借助词缀就能实现词类转换的构词法,而名转动是转类法中构词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这类词在英汉语中均有体现,在转类的过程中, 词义也会随词性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试图从英汉两方面对此现象进行探讨。
一、英汉名-动转类词
對英语名-动转类词的研究中, 在国外以斯坦福大学的Eve V Clark和Herbert H Clark最著名。他们深入探讨了名-动转类词的实质。此外,Clark和Quirk讨论过名动转类词与原生名词的语意关系。随着现代英语的发展,转类词成为现代构词中最为简便和有效的途径,广泛出现于各类文体中, 如cash a check, water the flower。
汉语名动转类词常出现在古汉语中,多见于成语或者俗语中,如“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东边日头西边雨”等。然而近年来随着语言的随意性不断加强,汉语转类词开始出现于一些非正式场合的口语之中,比如“趁这个机会排场排场”等。
二、名动转类词的理据分析及其分类
1.名动转类词的理据分析。关于名动转类词的理据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名词与动词之间语义互含的关系提供了名词转动词的可能性。名词作为一类人、物及抽象概念所共有的名称或表示个人、国家、机构、组织等,它的内容必然包含表示动作的语义成分。反之,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也必然与某事物相关联,需要以某事物为载体。这种名动互含的关系就成了名词转为动词的语义基础。
其次,名词转作动词往往会产生新奇幽默的修辞效果,从而为新闻报刊,大众媒介所青睐,也影响了大众的使用习惯。如He guitars his way to Paris.(to play guitar along)。在汉语中,名词转动词同样可以达到新奇幽默的效果,例如: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
最后,使用名转动词可以避免冗长拖沓,使句子简洁精炼,这与Grice的合作原则中的简洁准则相符合。例如:把百姓当作鱼肉一样蹂躏——鱼肉百姓。
2.名动转类词的分类。关于名动转类词的分类, 有不同的标准。本文选择最易理解与接受的方法——根据原生名词的意义进行分类。表示(人和动物)身体部位的词: to head(率领), to shoulder(肩负);职业: to host(做东), to clerk(当职员);动(植) 物: to ape(模仿), to monkey(戏弄), to wolf(狼吞虎咽);运输工具及其他器具: to trailer(用拖拉车运),to handcuff(用手铐铐住);处所、范围、时间等: to surface(露出), to inch(一寸一寸地挪动);其他事物:to package(打包), to milk(挤奶), to powder(扑粉)。
三、英汉名动转类词的语义迁移
名动转类词不仅涉及词性的变化, 而且关系到词义的迁移。Quirk曾在《当代英语语法》(1972)一书中将该类词的词义延伸分成7种类型: to put…in/on N; to…with N as an instrument; to provide with N; to make/change into N; to deprive of N; to send/go by N; to spend period of time。英语“eye”可以用作动词表示用眼睛看,如“to eye someone”,而在汉语“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同样被用作了动词。这证明了英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的语义迁移有其一定的相似之处。引申法和隐喻延伸法是语义迁移最重要的两种途径。
1.引申法。引申法使词汇意义发生变化在英汉语中均有体现, 通常有以下4种情况:
(1)将…放入原生名词所表达的事物(To put…in/ on N):指称容器或地点、处所的原生名词往往通过该途径实现语义迁移。英语中有“can the fruit”,“garage the car”,而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袖手旁观”,“函君臣之首”。
(2)以原生名词所表达的事物作为手段等(To…with N as an instrument):该类原生名词通常是仪器设备的名称或指身体的某一部位。英语有“hammer the nails”,“brake the car”;汉语“网鱼”“药老鼠”“策马”等。
(3)向…提供原生名词所表达的事物(To provide with N):英语中有“ tip the driver”,“oil the machine”,这样的例子,而汉语中也有“虎乳之”“奶孩子”“秣马厉兵”这样的表达法。
(4)使…成为原生名词所表达的事物的状态(To make/change into N ): 英语的例子有“cash the check”,“cripple the dog”;而汉语则有“沛公欲王关中”,“怎么,哑巴啦”。以上4 种类型在英、汉语中均有出现。
2.比喻法。比喻法较引申法更为复杂。使用这种方法实现名词向动词转类过程中的语义迁移主要表现在以表示事物、动物及人体器官的名词上。通过借用这些名词代表的事物、人物等形象特征, 来喻指所表达的人物或事物的行为、动作等。
名-动转类词语义的隐喻延伸可分为以下3种:
(1)表示动物名称的名词用作动词:许多动物都有各自的特征,因此指称动物的名词最常用于隐喻中,如:to pig= to eat too much like a pig; to rabbit= to run fast like a rabbit。汉语中,动物名称并不用作动词,而是用作修饰动词的副词充当状语,如“虎视眈眈”“斗折蛇行”“蝇营狗苟”等。
(2)表示身体部位或人体器官的名词用作动词:该类词也可根据身体部位或人体器官的特点通过比喻法而产生语义迁移。例如:to tail= to follow; to mouth= to say。在成语“身肩重任”中,“肩”被转类用作动词表示“承担”,这与英语中“shoulder”在短语“shoulder the task”中的用法完全相同。
(3)表示人物名称的名词用作动词:英语中表示人物名称的名词如boss, pilot, nurse, doctor, father都可通过隐喻延伸转类成动词。“to mother”表示“to take care of as a mother”,“to tutor”相当于“to act as a tutor”。汉语中该类名词用作动词时往往具有“意动”含义。“子焉不父其父”中第一个“父”是“把…当作父亲”,而在“父天母地”中“父”和“母”均被用作动作, 意思是“视天为父,视地为母”。这与英语中的隐语延伸并不完全相同。隐喻延伸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比喻法较引申法更为复杂,更难理解。
四、结语
本文认为,各类词的相互转化派生出新的意义和用法,大大丰富了词汇,且可获得表达简便的效果。名动转类词在英汉语中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名动转类词的创新与转变更加丰富了语言的发展。但是,由于语义多层次可能性的存在及名转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语义迁移,则又可能造成理解和使用上的困难和误解。因此,对英汉语中转类构词法的研究在语言词汇的发展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青.英语词义的延伸略谈[J].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1997(7).
[2]邓云华,白解红,张晓英.汉转类词的认知研究[J].外语研究,2009 (6).
[3]姜姚洁.英汉语名词与动词的词类转换比较[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10(6).
[4]Quirk,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J]. Longman, London, 1972.
[5]曲占祥.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6).
[6]司显柱.英汉名转动词比较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 (3).
[7]孙欣平,李爱华.英汉名——动转类词语义迁移的对比研究[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3).
[8]张彩霞.名-动转类构词法在英語词汇发展中的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