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假设与译写结合的写作课教学模式
2019-09-10贺莉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K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是对语言的习得机制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外语教学和学习有指导作用。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学生的一个短板,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尝试以“输入假设”理论为基础,探索将翻译纳入写作课,用译写结合的模式指导教学,使学生对英汉双语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输入假设;译写结合;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贺莉(1976.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 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基地项目《译写结合的写作课教学模式探索》(项目名称:XZY1704)。
一、理论依据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对外语界影响颇深的输入假设。根据该理论,语言的习得都是从语言的输入开始的。语言学习包括三个环节:输入、吸收和输出。“输入”是指在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接受的语言学习材料和知识信息;“吸收”是指被学习者理解掌握后储存入中介系统的输入部分。“输出”指语言习得者在输入信息吸收后,以说或者写等形式而产出的语言和信息。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习得的第一步。Krashen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对输入的理解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所谓“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其难度应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即i+1。Krashen将“i”定义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状态,把“ i+1”视为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1”为当前语言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可作为译写结合的写作课教学模式探索的理论基础,寄望译写有机结合有助于真正教会学生用英文写作。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从初中一年级正式接触英语开始算起,学生进入大学时已至少进行了六年的系统英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英语写作练习也并不陌生。但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仍然感到英语写作很困难,内容空洞,表达方式单一。同时,在传统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全局和创新意识,很少把写作与听、说、读、译等其他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弊端影响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于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思考并摸索出一套更为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写作教学新模式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进行写作时,首先是用汉语思维构思英语作文,然后再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将其转换成英语。用汉语构思问题不大,关键在于转换阶段要充分意识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熟练掌握英语词汇选择和句式构造的技巧,尽力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地道、简洁的句子。这个过程与翻译(尤其是汉译英)过程极为相似,因此,笔者思索:能否将翻译引入写作课堂教学呢?
关于译写结合,国内外学者有一些研究。Chestman(1997)在他的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所有的写作即是翻译(All writing is translating)。思果(2002)认为“翻译为重写”,不会写作的人一定做不好翻译。杨士焯(2012)曾论述过翻译和写作的关系,并提出了翻译写作学。此外,陈逍畅(2011)、王晓燕(2015)、张晓辉和王馨雪(2016)等对译写结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均认为:对英语写作教学来说,翻译是一种“另类的”、有效的方式。可见,翻译和写作的关系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总的来看,系统描述译写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文章或著作仍然不是很多。
三、译写结合的写作课教学模式
作为语言基本技能之一的写作能力一贯是学生的弱项,英语写作课在很多大学已开设多年,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单一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传统的写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为目标和指导原则。英文写作和翻译(此处主要指汉译英)两门课,学生面临类似的困境:一方面是英文词汇贫乏,句式单一,句段之间的衔接不够连贯;另一方面是表达不够自然地道,有明显的汉语思维痕迹,且常有啰唆累赘之处,不够简洁。翻译的语言对比知识和适当的汉英翻译练习能使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而理解二者思维的差异,从而真正写出内容丰富、论述有力、地道流畅的英语作文。虽然翻译(尤其是汉译英)与写作的关系得到认可,但究竟怎样利用翻译来真正促进写作教学?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在写作课上可以更多地引入有一定难度的“可理解输入”,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就具体操作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方式有:
1.在写作课上穿插汉英语言知识的对比(二者的对比是翻译课的必讲内容)。细究起来,其实汉译英就是用地道的英文解释中文所说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写作,只不过内容被限定了。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译和写的难度类似,都涉及语言运用技巧和英汉思维方式的转换。如果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学习者就能够更加有意识地写出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地道的英文。
2.适当做一些汉译英段落练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输入的形式和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在段落的内容上力图增强专业性和趣味性,以达到最佳输入效果。其实,段落英译汉不单单是一种输入,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也涉及了吸收和输出,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行为。具体而言,一是翻译练习的题材选择上应多样化;其次,由于时间关系,写作课上引入翻译段落练习需注意:一是篇幅不能过长,汉语原文在100-150字左右较为恰当;二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下做练习,教师课堂上抽查完成情况和质量,挑出重难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点评。
3.翻译与写作结合的一个较好方式是“回译”,回译在笔者的写作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对地道的英文写作特点理解更为深入。具体点讲,回译就是以汉译英的方式来参照学习地道的英文原文,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汉译英与英文写作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回译”的具体内容将在下面提及。
译写结合模式的主要创新点和突破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写作课上引入汉英语言知识对比和汉译英段落翻译练习。据笔者所知,英语写作教师在这方面的尝试不多。这种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拓宽了教学思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译写材料储备的丰富性上付出更多心思。
二是尝试“回译”。 具体操作过程是:教师选择一篇体裁和篇幅恰当的英语原文和对应的汉语译文,二者在质量上需有保证,英语原文是地道的,出自英语本族语者之手,汉语参考译文没有或几乎没有翻译腔。接下来,让学生以汉语译文为原文做汉译英练习,然后,将英语原文作为参考译文发给他们,引领他们比较自己的译文与参考译文,找出差距所在,最后,告诉学生,所谓的英语参考译文正是地地道道的原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英语的表达特点和自己的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回译”已被证实为有效的翻译教学手段,它引入写作教学之后也必将发挥作用。
四、结语
笔者本文探讨译写的有机结合,希望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翻译和写作有很多共同之处,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极为相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非主体作用),在译写结合模式下,教师必将面临新的挑战。虽说“教无定法”,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专业水准,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反思总结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积极调整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受益更多。
参考文献:
[1]陈逍畅.利用英语翻译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秦文华.汉英翻译教学中的英文思維与英文写作意识培养[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