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教材与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2019-09-10柴志敏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大学英语教材

【摘要】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断,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反思。近年来,文化育人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和教材两个方面,总结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育人方面的现状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突出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倡导中西方文化对等交流,为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课堂教学;中西方文化

【作者简介】柴志敏,山东协和学院。

一、研究背景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提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进一步加深,跨文化交際也显得日益重要。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任务。作为英语学习者,应主动承担起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坚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目前,大学英语是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其范围覆盖几乎所有大学的所有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提高学生的总和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包含其目的语的文化素养,还应涵盖其母语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豪感。我国英语教育界已达成一致共识,即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融入多元文化,避免出现单向的、被动的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既应积极了解并获取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应主动、有效地传递并弘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英语教学应包括英语语言教学和英语文化教学。因此,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充斥着大量反应西方文化的各类资料。作为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英语教师也一直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不断削弱,进而造成学生无法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将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具体阐述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 教材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和依据。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中,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种,即《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编大学英语》。以上三大教材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是广为好评的优秀教材。然而,从文化角度来讲,以上三种教材所存在共性问题,即中西方文化所占比例严重失调。笔者对以上三种教材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统计,最终所得数据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4册)共包含文章64篇,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文章1篇;《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共包含文章120篇,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文章3篇;《新编大学英语》(1-4册)共包含文章172篇,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文章5篇。

以上数据显示,中国文化元素在三大英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严重不足,中西方文化比重严重失调。这种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中心、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对等交流,进而加剧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从文化迁移理论的角度而言,长期接受大量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中国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特质将遭受侵蚀和同化,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2. 课堂教学方面。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传输。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有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讲授,还穿插着西方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以及价值观的宣传介绍。林汝昌先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推进文化因素,根据每篇文章的内容,系统地导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已经把植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提升到了一定高度。

不可否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语言不可能游离于文化之外,二者相辅相成。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只偏重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介绍,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只局限于英语文化语境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在大学英语各类考试测试中,教师和测试方主要注重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普通的卷面测试并不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且测试内容主要侧重于语法、单词和阅读。即使是英语口语测试,其内容也偏重于英语语言文化,真正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自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后,翻译题型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核,但其分值只占15%,这一比重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无法实现文化自信。

三、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增加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现中西方文化对等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势在必行。笔者将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分别给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教材方面。教材的选择应符合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选择大学英语教材时,应既侧重于语言知识又不忽视文化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目前,我国所采用的上述三部教材在语言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可基本满足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需求。然而,从文化育人角度而言,这三部教材稍显不足。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配置不合理,西方文化的配置比例远远高出中国文化,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

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应合理配置中西方文化的比例,在注重西方文化语境的同时,增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选文,从而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对等交流。除阅读材料外,中国传统文化应渗透到课后练习和词汇学习中。在练习部分,可适当增加中国成语、谚语、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中英文对照译文,增强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2. 课堂教学方面。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目前所选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避免一味地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应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补充。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做到基于课本,同时高于课本。在语言知识点和西方文化的讲解中,適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采用中西方对比的方式,求得中西方文化配比的平衡。

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对等交流,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提升,积极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中西方文化特点,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以自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积极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学习兴趣。为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应采用灵活适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发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习兴趣。此外,大学英语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也应提上日程。丰富英语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内容,适当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比重,也将有利于改善目前中西方文化不对等的现象,实现文化自信。

四、结语

21世纪时跨文化交际的世纪,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包含目标语言的文化素养,还涵盖了母语的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使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渗透,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后备力量,也是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只有将大学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促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动地位,为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国务院办公室,201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3]李珍凤.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应用大学英语教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4]周红.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5.7.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大学英语教材
教材精读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由禁忌语探索中西文化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