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绽放个性精彩
2019-09-10郝梓涵马素玲
郝梓涵 马素玲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聚焦思辩的沃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通过思考与辩论,缔造思辩数学课堂,绽放学生个性精彩。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振奋,积极地融入课堂,可以通过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深入追问、巧妙点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状态,从而使其在思辩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辩的宽度
“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激发学生思辩的积极性,是培养其思辩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辩。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教师可用圆柱铁桶盛满水,让学生求出里边的水的体积。学生一时找不到答案,有的试探着提出“把铁桶的水倒入长方体水箱中,量出长方体水箱的长、宽、高计算”;有的提出把圆柱铁桶浸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就约等于铁桶所盛水体积。这时教师提问“若是求圆柱体的大蓄水池,能行吗?”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感到必须找出一个计算加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或公式,于是诱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辩活动中来。
二、引旧链新,延伸思辩的深度
“学生思辩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是激发学生思辩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思辩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去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从而将学生的思辩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扫清了认知的障碍。
三、发散思辩,培养思辩的长度
创造思辩能力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辩,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辩,鼓励学生多向探究,求新立异,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培养创造思辩的形成。
例如讲授《圆柱侧面积》时,让学生分析如何计算,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经过独立分析、思考,化曲面为平面。学生有的认为剪成长方形,有的认为剪成平行四边形,甚至还有的剪成两个梯形,在探索中完成认知的建构,从而从多个方面来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使思辩变得更全面。
四、拓展训练,培养思辩的密度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拓展训练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辩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我校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能体现思维过程的练习卡,把学生的各种思维方法变得更加条理化。诸如低年级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体系化,因此老师在设计一二年级体现思维过程的练习卡中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练习。到三至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体系化的思维,所以教师在設计练习卡时更具有针对性,通常是挖掘本节课容易造成混淆或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训练,形成了更具针对性的体现思维过程的练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辩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故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际,教学手段等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科学思辩在宽度、深度、长度、密度上狠下功夫。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