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运河宿迁段的交通发展史

2019-09-10刘利琴

档案与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宿迁交通

刘利琴

摘要:中运河诞生于元朝,从台儿庄到淮安,全长186千米,其中贯穿宿迁境内112千米,途经宿豫区、宿城区、泗阳县二区一县,有4道三线船闸,共有码头55座(特别是城区段码头密集),水位落差9~10米,是集航运、灌溉、防洪、排涝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河道。

关键词:中运河;宿迁;交通

中运河原为发源于山东的泗水下游河道,后为黄河所夺,又为南北漕运所经,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宿迁境内泗水通航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前就是输送贡赋漕粮的水上通道。沿河岸大堤自然形成了早期运输的陆路,随后历代统治者都依堤堰开发陆路交通,形成境内通京大道。

中运河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运河的老汴河段流经宿迁境内。隋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经青阳(泗洪)、徐城(泗洪城头)、临淮头(泗洪临淮镇)折向南,在泗州治所入淮水。今泗洪的大运河古道便是通济渠东段,宋元后废。

中运河诞生于元朝。元朝廷为了使大运河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大运河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台儿庄到淮安称为中运河,全长186千米,贯穿宿迁境内。明代黄河夺泗入淮,境内形成洪泽湖和骆马湖两大漕运水柜。明清在元运河的基础上进行了黄运分离和湖漕分离工程。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河道总督靳辅采取“黄运分立”“避黄济运”方针,于淮阴县西仲家庄黄河北岸遥堤和缕堤之间开挖一道河流,经桃源县(今泗阳县)、宿迁县城东侧至支河口,1688年春竣工,命名为“中河”。它北接支河和皂河,最后形成北至山东台儿庄、南至江苏淮阴杨儿庄的中运河。从此南北航运通过中运河而避开黄河宿迁段。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黄河宿迁段淤废后,中运河宿迁段遂成为唯一的南北水路。

大运河泗阳段,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总河靳辅开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总河于成龙改其北岸为南岸,另筑北堤,挑河建闸,称“新中河”,俗称“新河”,今称泗阳中运河。大运河泗阳段,自境西程道村入境,至境东新袁镇三岔新村出境,流程35千米,其中自来安社区张束村束庄至新袁镇三岔新村一段约7千米为泗阳与淮安的界河。京杭大运河泗阳段的堤防,长65.66千米,其中左堤长28.55千米,右堤长37.11千米。河面最宽处170米,最窄处70米。河水最深处10米,最浅处6.5米。

现京杭大运河的中运河贯穿宿迁境内112千米,途经宿豫区、宿城区、泗阳县二区一县,有4道三线船闸,共有码头55座(特别是城区段码头密集),水位落差9~10米左右,是集航运、灌溉、防洪、排涝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河道。这是苏北水运发达地区,物资丰富,港口多,码头多,大型船队多,且盛产黄沙。为国家内河二级航道,通常维护水深4米,最低航道维护水深3.20米。

中运河水运的发展

明清时,“汴河至青阳一道”,漕运达到“官船客舟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间时”的盛况。清及民国时期,境内中运河成为漕运主要航道,沿线主要货物集散码头出现私人开设的船行,经办货物水运业务,收取手续费,主要往返于淮阴、新浦、涟水、宿迁等地,运输货物以粮食、布匹、食盐及其他干杂货为主。

宿迁历史上以小型木帆船摆渡客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招商内河轮船公司开辟清江浦至宿迁县窑湾的中运河航线,宿迁首次出现机器动力船舶。11月10日,正阳关商务总会开辟正阳关至淮阴淮河客运航线,农历每月二、五、八、十日由正阳关启航,翌日抵双沟镇停靠载客。1921年前后,有商人从江南租1艘小轮船,开宿(宿迁)杨(淮阴杨庄)班,往返于淮阴杨庄—泗阳—宿迁窑湾之间,隔日1班,不久即停班。1929年,通运轮船公司购备小轮船和拖船各2艘,逐日开宿杨班。1930年,淮北、利江两轮船公司在宿迁设局,利江备有2轮2拖,淮北备有1轮1拖,也在宿杨航道经营。三家轮船公司共有5条小轮船,每日由淮阴—泗阳—宿迁,相互竞争。客船票由每张3—4角降至2角,甚至免收船费,并发给乘客一条毛巾和一顿中餐。最后,通运公司获胜,组织联营。1938年11月,日军入侵,所有公司轮船均开回苏南,轮运业告停。1949年,清江新华水陆转运公司“有声3号”轮于中运河营业,杨庄—泗阳—宿迁客运恢复。1950年9月,蚌埠始发至双沟航班,1日对开。1951年,泗阳县城众兴镇始设轮船站,镇江至宿迁途经泗阳,日开两班。宿迁县于1951年成立公营东升轮船公司,经营水路客运。每日两班分别开往邳县运河镇和淮阴。1952年,该轮船公司纳入国营,设立国营宿迁轮船营业站,由淮阴轮船公司领导。因陆路交通尚不发达,航运乘客逐年增多。1955年在宿迁县境内皂河增设轮船代理店,并在支河口建立代办站,在宿迁、皂河之间的叉河上经营客运。1959年4月,淮阴专区航运局拨给泗洪县267号客轮1艘,成为泗洪县内拥有的第一艘轮船。1969年后,随着陆路客运的发展,水路客运逐渐衰弱。至1990年,宿迁轮船营业站撤销,各旅客码头随之废除,境内水路客运历史结束。

南朝刘宋景平年间(423—424),宿迁出现斗门船闸。唐开元年间(713—741)出现二斗门船闸。宋代,船闸多为土木结构,岁久易腐朽。黄河夺泗、夺淮以后,苏北水系发生变化,二斗门船闸不能解决航道淤垫日高,水流比降过高的矛盾。直至明永乐年间,才出现统一管理,递互启闭的多级船闸。民国时期,导淮工程引用西方先进技术,并利用“庚子赔款”的减免部分,兴建邵伯、淮阴、刘老涧船闸,变人力绞曳为机械(手摇)启闭,时称“新式船闸”。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整治内河河流,其中有两次大规模整治京杭运河苏北段,并先后兴建了4座设施先进的内河大型船闸——皂河船闸、宿迁船闸、刘老涧船闸、泗阳船闸。

宿迁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水上运输管理机构,是1689年清廷在宿迁县城东边中运河岸建的“宿关”。建筑厅舍数十间,均砖木瓦结构,东向面临中运河。厅舍前为伸向河边的石筑大坝。坝之沿边安装石柱栏杆,并树立标志,以测水位。坝台上耸立10多米高的旗杆,上装顶斗,悬挂“宿关”大旗。设置宿桃(源)中河通判一员,主持宿关,负责巡查河务和稽征过往船只关税。此关延至1931年裁撤。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均设宿迁县建设科,负责交通建设之职。1954年,宿迁县航政由苏北航务局运河站航务办事处负责。京杭运河泗阳段由淮阴航道管理所及泗阳县政府交通科管理。现中运河航道仍由蘇北航务处管理,海事管理按辖区由地方海事处管理,港口按辖区由港口管理局管理。

参考文献

宿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宿迁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猜你喜欢

宿迁交通
The Way of Writing an Attractive Cover Letter Through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大运河·宿迁
以文化为支撑撬动宿迁融进“一带一路”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发达交通之大型客机
发达交通之地铁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