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化途径
2019-09-10王正光杨清怡
王正光 杨清怡
摘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持续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战略推广、创新流程循环四个体系,才能够全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化途径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义,从而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优化途径;创新驱动;四个体系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引领我国各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重要引擎,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乘法作用,来建设创新型企业已经是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当前乃至长远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对于国有企业深挖发展潜力、增加改革活力、寻求发展新机遇和增长点、保持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国有企业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应该通过构建四个体系,来全面把握四条优化途径。
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获得“溢出效应”
(一)人才激励是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洼地”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靠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聚集大量的创新人才,形成企业人才“洼地池”,从而形成企业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资源合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创新人才的科学激励,除了工资、奖金等物质激励外,还要十分注意精神激励,尊重和认可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和努力,用欣赏的眼光赋予职工更多的创新挑战性工作,此外还要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训激励和晋升激励,给创新人才提供更多提升自我的外部条件以及能持续晋升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项目实践是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阵地”
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实践才是提高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对于企业重大创新工程和創新项目,企业要积极主动承担主导工作,组织、引导、管理创新团队的项目进展:而对于大量的品牌质量、降本增效类创新实践类项目,企业则要充分释放管控权,给予创新人才更多自主权,在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上给予创新人才更多支持和帮助。
(三)开发培训是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
国有企业要将创新人才的开发培训作为人才培养最基础的一环,只有不断开发创新人力资源,才能使得企业的创新竞争力保值和增值,通过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师带徒等多种企业内部培养开发,优质、高效、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创新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职业进修等多种外部培养开发,完善和提高创新人才的知识技能体系以及综合素质。
二、构建创新团队建设体系,获得“集聚效应”
(一)秉持“职能协同+复合多能+任务导向”的团队建设理念
国有企业内部的创新工作只有通过多职能部门科室、多学科专业人才的协同配合,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率。因此必须进行企业内部的跨职能联合,加强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将创新团队建设理念定位于“职能虽然不同,但是团队一体化”:同时要将创新团队人员建设成为复合型多能人才,每个成员通过多技能培养,使得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再者是任务导向,针对不同的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创新团队的建设也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集中对相关领域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培养。
(二)施行“工匠牵头+结构合理+专业互补”的团队组建模式
企业在组建创新团队时要注意一个完整高效的组织结构所应该具备的核心要素。首先,技艺精湛的工匠、合理的人员结构、多样的专业搭配,充分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他们作为创新团队的主要骨干和指导教师;同时重点关注团队成员的年龄学历结构,既配置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义配置作为企业创新“后备军”的青年职工,使他们在创新项目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其次,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应该是理工、文史、经济相结合,管理、维修、操作多层次,丰富团队整体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
(三)构建“定期考核+滚动资助+项目前馈”的团队运营机制
国有企业还需要在运行、考核、反馈等方面对创新团队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发挥管理的激励和控制作用,使团队创新效能最大化。首先,定期对团队的工作进展进行科学考核,引人数据评价体系;其次,对项目的资金投入要采取滚动投入的方式,既避免资金过多或者不足的现实矛盾,义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用;最后,创新项目要定期进行前置反馈,通过后续工作倒推检查前序绩效,形成高效闭环。
三、构建创新战略推广体系,获得“规模效应”
(一)分类聚焦于“科学技术、品牌质量、降本增效”三个创新
国有企业大豆可以将创新的主要重心落脚于科学技术、品牌质量、降本增效三个方面上,通过科学技术的充分创新应用,掌握最新前沿科技,并运用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之中,满足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甚至引领市场消费需求:通过品牌质量的创新,实现品牌和产品升级,树立和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降本增效的创新,不断挖掘企业管理潜力,优化生产经营流程,使企业获得很多的竞争优势。
(二)逐步推广于“高层管理、中层部门、广大职工”三个层级
国有企业的创新战略制定需要首先在高级领导层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此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重大工程和项目需要企业层面和高层领导直接推动和调配资源,因此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先从高层领导开始推进。质量创新包括生产管理、流程、工艺等方面,因此接下来需要在中层部门推进品牌质量创新,部门科室的工作性质便于直接发现质量创新关键所在,因此各部门“既有主导,义相互配合”的模式将十分有利于品牌质量创新。最后对于企业的降本增效,就需要面向广大职工直接推广,因为降本增效创新更加贴近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全员开展降本增效创新成效更佳,效率更高。
四、构建创新流程循环体系,获得“乘数效应”
创新文化、创新目标、创新实践、创新效果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分别扮演者着催化剂、助推器、孵化器、指南针的作用。
(一)使创新文化成为“催化剂”
企业要让创新文化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用,成为引导广大员工把创新作为价值观、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的催化剂,成为凝聚广大职工创新合力、发挥集体创新意识、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催化剂,成为激励广大职工不断追求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催化剂。
(二)使创新目标成为“助推器”
企业要将创新目标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向上保持对企业总体目标的继承性,向下体现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成为企业总体目标和创新实践的连接桥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助推器”作用,助推创新实践发挥最大潜力,助推创新效果呈现最大成效,助推创新文化自我升级完善。
(三)使创新实践成为“孵化器”
企业的创新实践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途径,也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不仅要让创新实践成为解决企业存在症结、提高企业效率的方法手段,更要让创新实践成为企业创新人才自由发展的梦想天空、成为企业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的“试验田”,成为企业创新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根据地”,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孵化器”。
(四)使创新效果成为“指南针”
企业的创新效果不仅包含显性的经济效益、经营效率,更为重要的往往体现在隐性的品牌价值、人力资源等软实力上,将显性和隐性的创新成果作为“指南针”,为企业聚焦创新发展进行全程照明,为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精确导航。
参考文献:
[1]唐国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习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A].2016年度文献研究个人课题成果集(上)[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