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的主客观矛盾

2019-09-10程玉丹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写实造型主观

摘  要:早在南齐谢赫著作《画品》中就提出了“六法论”,后代画家自觉将其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其中的两法——“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体现出中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要求。要做到“形似”和“神似”,既要忠实于客观现实又要具备主观表现意识。写实水墨人物画更是要求在相对写实的客观造型基础上,又充分发挥笔墨的主观能动性,“主观”与“客观”这一对矛盾体,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从造型、笔墨、画面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更有助于把握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的主客观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它们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写实;水墨人物画;主观;客观;造型;笔墨

写实水墨人物画作为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在真切反映当代生活的美术创作领域,还是在高校艺术学科的教学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它要求画家既要遵循相对客观、科学、写实的造型原则,又要在此基础上对客观对象进行主观取舍、提炼,意象造型追求笔墨的趣味性。因此,客观存在的描绘对象与主观的画面表达之间,具象写实的造型与抽象写意的笔墨语言之间,“主观”与“客观”这一对矛盾体始终贯穿于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人物造型

造型是绘画的基础。对于人物画来说,人物形象更是整个画面的核心,抽象的笔墨形态必须借助具象的人物造型来呈现。写实水墨人物画是自近现代“徐蒋体系”将西方素描理论引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相结合的现代产物。它在传统人物画注重写意性的基础上,将西方素描中科学的比例、解剖、透视等概念运用到人物画当中,使写意人物画中的人物造型更加准确、严谨、科学。这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無疑是一个新变化。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上。

中国人物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对形体准确直接的把握便是造型能力。写实水墨人物画更是要求相对写实的人物造型,因此作画时得有客观意识。表现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刻画人物形象时,首先应该忠实于描绘对象,遵循科学的人体结构基本规律,抓住人物的基本特点,做到“形似”。谢赫六法论中所谓的“应物象形”,如是也。这就要求作画者必须熟练掌握准确的客观造型能力。

但写实水墨人物画并不是对表现对象的照抄和复制,仅做到“形似”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神似”,即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是也。正如画家刘文西先生所说:“忠实对象和严格造型,并不是要求照相机式的毫无取舍加工的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决定加工和取舍,使其有目的的加强或减弱,有利于更准确地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描写人物,使人物更生动更有明确的性格。”

因此,即使是面对客观存在的表现对象,在相对客观的人物造型的描绘上,画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提炼、取舍。画家李苦禅先生非常重视造型能力,强调写生基本功,但也认为不可自然主义,要主观掌握客观之物,才能明确如何去改造物象。他说:“造型,务必先求其合于客观物性,再夸张其美的部分,改造其不美的部分。看到美的特征,则尽量简括用笔,惜墨如金。”所以要主观性地抓住对象身上最主要的特点进行重点表现,甚至可以适当运用夸张手法加强刻画力度,而对于其它较为平常的地方可以有意识地弱化。这样描绘出的人物形象才能既忠实于客观对象本身,又不失生活气息,每个人物都能够性格鲜明、个性突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是真正地做到人物造型上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二、笔墨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它承载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在内的悠久的中国文化内涵。中国画历史久远,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笔墨风格特点,发展至今更是形成了多样性的笔墨语言体系。在技法上,“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在水墨人物画中,笔墨为造型服务,造型也需要依附笔墨来表现。太过严谨的素描式造型过度贴近物象本身,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笔墨的趣味性;若一味强调笔墨写意的重要性可能又会减弱对造型的把握。造型和笔墨是中国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对立存在,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客观上讲,笔墨是为造型服务的;但从主观上讲,笔墨在服务造型的同时又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即笔墨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运墨而五色具”,指出墨大体分为五色,通常指焦、浓、重、淡、清之分,此外还有破墨、泼墨、积墨、宿墨等多种用墨法。

对于写实水墨人物画来说,笔墨具有更为宽广的主观表现空间,作画者可以将更多的主观意识放在笔墨的发挥上。人物的造型、结构、比例都是客观、确定的,但是笔墨却是主观的,可以多样化地表现因素。笔墨本身可以成为画家情感情绪的载体,与画面内容所反映的情感追求并重。因此,面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特定情境,以及画家作画时不同的心境情绪,笔墨的表现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同时,笔墨表现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当然这种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与画家的基本功力的“必然性”交织在一起。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偶然性是存在的。因为任何画家都不可能先后画出两幅一模一样的作品,这也成就了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独特性。

笔墨虽然有着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偌大的发挥空间,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它还必须为表现对象本身服务。画家李苦禅给学生讲如何用墨时说道:“用墨贵在浓而不板、淡而不灰、干而不燥、润中有苍……浓中又有夏日乌云翻滚似的变化;淡中又有苍与润并用的微妙。但切记,一切用墨之变化,都是为内容而定的,不可顾此失彼……”可见,笔墨如果完全脱离了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本身,那么在画面中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对于人物画来说更是如此。例如要画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和一个稚气未脱的幼童,所要用的笔墨语言肯定是不同的。画家在画一个陕北老农时,可能会想到调浓墨或焦墨,干笔中锋,用粗犷的重重的笔调画在纸上,力求表现出老农劳动的艰辛、阅历的沧桑,还有他们坚韧乐观的性格。如果面对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画家的笔调可能会转而变得轻松、明快,墨色也不会特别浓厚、干涩,而是会相对淡一点、润一点,以表现女学生年轻的面孔和活泼的气质。

简言之,从客观角度来说,画家必须根据表现对象的客观造型特点选择适宜的笔墨语言,语言的选择有一个范围,那就是以表现内容为中心,可以略作变化,但绝不能背道而驰、顾此失彼;从主观角度来说,面对不同特点的表现对象,在不同的情境,画家会产生独特的艺术感觉,从而融入作画过程中。再者,每个画家的性格气质、艺术风格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一种偶然性的、主观性的笔墨表达方式。

三、画面布局

画面布局是构思、组织、安排画面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及各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以便组成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统一的完美画面。南齐绘画著作《画品》中“谢赫六法论”之第五法便是“经营位置”,与画面布局意义类似。在水墨人物画中,相对于笔墨和造型,画面布局这个要素往往会被忽视。但它对于整幅画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造型和笔墨属于细节上的东西,而画面布局却影响着整幅画的视觉表现力。觀者看到一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不一定是细微的人物造型特点、笔墨情调,而可能是这幅画的整体构图,或者大的黑白灰关系,是整体的画面布局风格。即使来不及去仔细分析,也已经在心中有了一个最初的、大致的艺术感受力。在这种艺术感受力的牵引下,再去细细品味和赏析造型、笔墨等细微的绘画要素。可见画面布局影响着观者对一幅画的第一印象和最初的艺术感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水墨人物画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人物与背景、道具之间的位置关系,整个画面的黑白灰关系,以及整幅画的构图,都属于画面布局的领域。对于写实水墨人物画而言,安排这些要素,一方面要本着客观性原则,忠实于表现对象本身,不能脱离真实的现实生活,有理有据地安排布局,做到艺术的“重现”;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调动主观意识,根据画面的需要,通过对各个要素有意识的取舍、概括、强化、弱化、夸张等方式进行艺术性的处理。思考如何突出主体人物,画面的视觉中心放在哪个位置,添加什么样的道具和背景、什么样的情境与绘画主题更相配,画面的黑白灰比重各占多少,选择哪种构图方式更能强化画面的视觉表现力,从而做到艺术的“再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不管是在人物造型、笔墨语言还是整体画面布局上,“主观”与“客观”这一对矛盾体都始终充斥在绘画过程中,并且总是如影随形、密切交织在一起的。并不能因为人物造型就一味秉承“客观性”原则,笔墨语言的运用完全是依靠主观意识进行。只是可能由于造型方面的客观因素占得比重较大,但也要有主观意识的参与。对于本身就比较活跃的笔墨语言来说,可能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大一些,但同时也必须要有客观性原则的辅助。主客观矛盾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使得写实水墨人物画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由于这些矛盾的交织而变得更加鲜活、有趣味,也更具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

[1]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及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2]周永家.现代水墨画技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郑理,佳周.李苦禅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4]游允常.中国画人物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5]王平.笔墨传神韵:中国书画[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程玉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代水墨人物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写实造型主观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