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情境中融入宽广的学习空间

2019-09-10毛海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9期
关键词:区域地理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毛海文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的区域地理的内容切合了学生的探奇心理,为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从对比学习情境、视听美感情境、问题情境、让旅行者的感受来传递知识信息四个方面阐述了学习情境的创设策略,以期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地理课的学习是比较容易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使课堂活跃起来的。一方面是地理科没有中考的压力,师生的心情都比较放松;另一方面是地理学科自身的趣味性强。特别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国的面积辽阔,四大地理区域各有特征,差异显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情境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的区域地理的内容切合了学生的探奇心理,为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利用分类组对的景观图片,创设对比学习情境

中国的区域划分是采用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三条地理界线相组合,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各个地理区域特征明显,包括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活动、交通运输方式、人文景观等方面。通过分类组对的图片来显现区域特色,可以给学生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通过对比,概括出各个方面的区域差异。如,在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将两个区域的气温状况、植被、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林木、主要交通运输方式、运动项目等通过组对的图片放映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了解南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这些图片由于在景观上存在强烈的反差,区域特征非常显著,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图片是学习、记录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作用是无论多精彩的文字都不能替代的。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这一工具显得尤为重要。一般的地理课件和网络中有大量的呈现区域特征的图片,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出其中的一些图片进行处理,制成PPT来放映、讲解。

二、双重刺激,创设视听美感情境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学生对单一形式的说教很容易厌倦,或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区域地理,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知方面,选择是很多的。中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生在各地域的感人故事犹如天上繁星,歌唱、拍摄各地域特色风情的作品数不胜数。老师可针对学习的区域内容,精选出一些影音作品进行播放,能很好帮助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例如,在讲青藏地区时,在点明学习内容后,笔者播放了韩红的歌曲《天路》,高亢感人的歌声融入了许多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对神秘的雪域高原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学习热情好客的藏族人这一内容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藏族人的舞蹈——锅庄舞,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段优美的锅庄舞的视频。通过让学生观赏锅庄舞,让学生说出锅庄舞的特点、藏族人的服饰特点,使学生对藏族人的感觉更亲近了,学习藏族人各方面的人文风情的兴趣也更加濃厚了。

初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更多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是跟着感觉走。当教师向他们展示的学习内容是单一的、沉闷的,他们的学习集中力就会下降。相反,当教师向他们展示的知识是生动的、有趣的,他们学习集中力就会上升。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除必要的讲解外,尽量多得用一些优美、动听的影音材料,通过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达到保持知识的目的。

三、巧问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悬疑性是有效学习情境的根本特征。区域地理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常会急于将各个知识点像开机关枪似的倒给学生,再要学生做笔记,即“填鸭式”教学。但这种教学效果都不怎么好。一方面,学生听过却忘了,识记效果差;另一方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使劲地去听、去记,对老师“倒”出的知识只是机械性“吃”,缺少搜索知识,参与探究思维获取认知的乐趣。教师还是要相信学生,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可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去搜索、思考、整理这个问题的答案,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更多的方法。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归缩式的,依据教学需要而定。例如,在讲西北地区时,笔者在学生明确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后,进一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探究。一是西北地区有“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三山”分别是哪“三山”,“两盆”分别是哪“两盆”?二是西北地区为什么特别干旱?学生回答后,笔者也帮学生作了归纳。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用“疆”字来归纳,通过“三横”比三山,两个“田”比盆地,学生感觉很形象,对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有了深刻的记忆。第二个问题在学生展示后,笔者也使劲表扬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学生整个探究过程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搜索答案,主动翻阅地图,同时通过展示探究成果,以及老师对他们的表扬,他们收获了劳动成果,有了满足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老师也因轻松有趣的师生互动感到愉悦。

正是基于对知识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主张,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中国区域地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基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学生的可参与性强,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切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应大胆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问题,自主完成学习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小组的组合分工要明确,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要充分,教师除必要的指导外,尽量不要干预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和分享探究成果的时间,并做适当的点拨,同时送出热情洋溢的表扬。

四、“我去了那个地方”——让旅行者的感受来传递知识信息

古人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地理也是如此,对某个地域亲身走一趟会比单纯看书本获取的知识要丰富很多,对地域的认知程度也会更深刻。当你亲身投入到某地域的气候,呼吸那里的空气,与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同吃、同睡、同行后,你对那一个地方的认识,就绝不是知道那么简单了。当然,也不可能学到一个地域,就带领学生去那个地域旅行。但是,在我们身边的老师、学生中,很可能就有某个人到过或接近过那个区域,甚至就是那个区域的人。老师平时应留心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了解身边的学生和同事的游历,必要时请他们来谈在那个区域旅行或居住的感受。事实上他们的每一句感受的话语都会比课本上的任何一句描述都更吸引人。笔者在讲青藏高原时,事先了解到一个同事曾在去年暑假去过西藏旅行,住了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拍下了大量的照片。笔者看过她的相片后觉得对了解青藏地区非常有帮助,在征得她的同意后,特别请来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在西藏旅行的感受,并展示她在西藏地区拍下的照片。她的讲述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都听得入迷了,眼神里充满了对她的敬佩,并充分流露出对青藏地区的向往。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各地的对外联系也日益便利。对区域地理的教学,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教师应多花些时间四处游历,同时也多鼓励学生出门旅行。

情境学习强调一条原理: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像专家、“师傅”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换言之,学习情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认知的层次上往往有这样的区分:“我看了、我了解了、我学了、我会了、我做了、我才明白了。”在这里,不妨将最后一句话改为“我去了,我才明白了。”

探奇是人的本能。遥远的地域,由于对它的未知,使人感到神秘,令人向往,引人去探索、去征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设计学习情境,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学习还给学生。情境的设计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参与”这一情境学习的核心,大胆创设情境,精心布置情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容易兴奋起来,专注度特别集中,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J·莱夫,E·温格(著),王文静(译).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区域地理情境创设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分析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及策略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区域定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