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现生活化的策略

2019-09-10钟启锋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小学

钟启锋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教材中系统地体现了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也全面反映孩子们生活的多重性,动态性。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应该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密切不可分,教学要进行情景化,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生活化课堂教学。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越发贴近,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不太注重生活教育的理论作用,以致于课堂学习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无法正确有效的发挥课本知识,也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受制于此种困境无法进一步提升。对于内容丰富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是无法实现教材编排人员和授课老师“学有所用”的愿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育模式具有积极改善意义,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让教学进行情景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赋予乐趣,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实验成果,也证明了此种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二、法治教育要体现生活化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课程是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努力让学生从生活中来,通过学习再带着更高的道德标准,更清晰的规范意识和更高的品质回归到生活中去。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整合《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求,笔者初步摸索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四步八环节”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唤醒生活;合作探究,感悟新知;内化新知,育情导行;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一)创设情境,唤醒生活

鲁洁教授说过:“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教材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还增强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亲近性、实用性。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法》时,运用一则公益广告视频“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个视频非常简短,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个视频当中它把法律形象生活化了。就像我们登山的时候需要一个缆绳,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需要一个安全帽,游泳的时候需要游泳圈,开车的时候你得系上安全带,如果你仔细去观察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法律就是这样护卫着我们,救济着弱小,维护着正义。这样的导入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起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感悟新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学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在教学中合作探究进行教学,能让师生间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分享学习,分享快乐,将所学理论知识引入生活,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教学《可爱的动物》一课中,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互相扮演,通过演、讲、唱、说,形式多样,与学生玩成一片,既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又懂得在爱护小动物的同时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唤醒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与自我保护意识。又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小创意》一课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老师鼓励学生想象,丰富学习创意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了解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实际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计算机通过用3D打印制作笔筒,学生既学习了3D打印知识,又能够观察生活、动手创造。班级通过分组,有的小组在绘制创意画,有的小组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小组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动手设计小吊床……通过相互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体现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动手,就会有新的发现。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

(三)内化新知,育情导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可见,情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一切行为的生命线,作为经验中最亲密的体验,行为中最复杂的感知,尤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道德知识、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起着制约性影响。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更要面向学生生活,创设多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教学要情景化,让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一课中的“上学路上”时,笔者带领学生走上马路,亲身感受“今天我来当小交警”活动,跟着交警同志观察“不一样的上学路”,情境体验我们这样做的可行性:“这样安全吗?”结合学生平时遇到的真实情况来谈谈自己要怎样做才会安全。切身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通过感知生活,学生知道了闯红灯的危险性,交警叔叔严格执法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我们把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更让孩子获得感悟:遵守交通规则不但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也是一种爱的回馈,更是社会公民文明的写照。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开展教学,找到了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把教材转化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贴近。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满足儿童道德成长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引起学生知、情、行的认同和共鸣,形成正确的言行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教师不要死套教材,善于利用教材这个桥梁,让老师走进学生生活和她们内心世界。教师要明确法治教育的定位,教师应该学会反思,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法治教育。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师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宣讲,而是组织学生参与安全演练活动,为学生营造情景机会,在实际演练活动中掌握各种的逃生技巧与知识。在防火教育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消防演习,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消防防毒面具,自己尝试戴上防毒面具。这样的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安全逃生技巧的掌握,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再比如,针对道德教育,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启发。学生在学习雷锋精神时,教师可以联合相关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改善周围的环境,从中体会为人奉献的雷锋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收获启发,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发扬雷锋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教師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不会是一劳永逸,生活化课堂教学用在小学的课堂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老师应该积极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让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了解学生,让课堂的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的魅力,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志亮.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回归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

[2]李艳革.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16.

[3]李时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

[4]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小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