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思考
2019-09-10叶帅华
叶帅华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改变和影响。近年来,“互联网+教育”模式逐渐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渗透,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高校办学,逐渐成为了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长远发展的新引擎。可以说,“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彰显出时代特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此,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路径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高高校教育效率与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19)16-0149-03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 came into being,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major changes and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ll walks of life.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 education" model has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rnet +" thinking has been run through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engine to promote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Internet +"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college education, and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new paths for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is background, college teachers must change teaching concepts, constantly optimiz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Some teaching resources combin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online teaching to effectively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meet the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nalyzes the reform path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level of college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college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and innovation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都能够获取所需知识和相关信息。在互联网全面来临时代下,很多知识已经不再需要我们记忆,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取海量的信息,这些资源比传统的知识获取更加高效、高质。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成本大大降低,学习这一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场所,完全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高效教育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打造智慧校园,并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彻底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本“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与学院教学、科研深度结合起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办校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各行各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开展的教育改革,更显有声有色,可以说高校现阶段的教育改革是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是一种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教学研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将“互联网+”这一模式渗透到高校教育改革中,对传统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变,从而助力高校教育能够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1]。同时,高校教育改革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并且借助“互联网+”这一模式,也能够有效规避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逐渐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出现变化,这对于整个高校教育而言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思维与教育规律进行深度融合,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所有教学改革都必须要围绕学生这一“用户思维”[2]。高校教育工作服务的核心就是“学生”,因此学校必须要在教育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而教师也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往“师尊”的高度走下来,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认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汲取优秀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保各个层次学生均能接受知识熏陶,设计具有差异化的课堂提问与课后作业,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确保教学目标高效落实。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不断拓展自己视野,从多角度出发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跨界思维的建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的跨界融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形成多样化的思维,并用大视野的眼光来预判事物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高校也应当注重教学思维和理念的改革,要积极将教育发展视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校企合作、校局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確保所培育的人才能够了解行业现状,符合行业人才需求[3]。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实际,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到学科教学之中,共同制定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自身人才培养改革进程的加快。此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结合地区发展,挖掘自身教育优势,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化调整,突出专业课程特点,打破思维藩篱,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切实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培育出优质人才。
(二)拆分知识点,改革教学时间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时约为45分钟,但是学生在45分钟内并非能够完全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需要抵御网络的诱惑,因此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大幅度缩减,对此改革教学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4]。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首先对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提取,制作成为5-10分钟的微课,然后上传至学校教育平台,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开展自学,将原本放在课堂的教学内容放在课前进行,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将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可通过教学平台与同学进行相互探讨,也可一对一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汇总、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逐一攻破,将课堂45分钟集中用于答疑解惑,这样能够避免课堂教学中侧重点的偏差,增强师生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资源的整合,还需要注重微课设计的科学性,实现知识交互,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加入在线游戏、视频聊天等互动形式,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助力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三)研讨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体现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导权,这种教学模式根本难以顾及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对于知识,学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通过专题引领,借助新研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6]。所谓新研讨式教学就是在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由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围绕某一知识重难点,形成专题研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以课堂宣讲为主要形式的启发性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学科偏理论,课程性质较为枯燥,因此在教学之前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小组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资料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科学分组,每个小组明确不同的研讨主题,同时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长,全权负责研讨活动的开展,同时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查阅文献、检索资料,小组共同完成提纲撰写,并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编制PPT,最后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宣讲此次研讨的过程、结果,分享最终的学术成果。通过这样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7]。此外,教师应当看到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将课堂讨论向课外延伸,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在线交流,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切实深化讨论内容和形式。
(四)混合教学,突破重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从以往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激光笔”的形式。虽然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课堂上教师依旧滔滔不绝的讲着,学生昏昏欲睡的睡着,课堂注意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8]。再加之电子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记笔记,想着课后借课件即可,教学从传统的“讲述式灌输”向信息技术手段下的“互联网灌输”转变,课堂教学质量不佳,成效甚微。归根究底还是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切实发挥出信息教学的优势,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未被激发,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得不到明显提升。混合式教学就是立足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型高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互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活动中奖惩机制的制定,就算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再好的教学环境,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制约,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混学分”“搭便车”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在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后,还需要提供完善的考核标准,并且在学生之间实行互评机制,每一个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其余同学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进行评分,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任务目标以及考核指标在教学平台进行发布,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任务领取,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学习方案。同时,教师无论是采取线上或是线下的授课方式,都必须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重难点知识避免出现重复,要引导学生对重难点进行深度解析。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来演示知识重难点[9]。同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需要与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区分开来,课前任务重大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求知欲;而课后作业设计的核心就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设计上要比课前任务难度更大,注重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挑战,虽然互联网本身无法改变教育教学,但是却能够为高校教育提供服务。可是,如果高校教育不进行革新,依旧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发挥自身价值,甚至会制约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引入微课教学,拆分知识重难点,实现教学时间的改革,优化整合资源,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此外,教师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学水平,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以此来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沉着应对改革冲击。
参考文献:
[1]肖泽忱.“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林区教学,2017(7):46-47.
[2]付艳萍,王秀芳.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移动信息,2016(8):138-139.
[3]李黎,王冠愚.“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探索——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4):87-90.
[4]李淑娴,马宗民.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8(02):121-122.
[5]冯涛.“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教师,2017(24):28-29.
[6]于秋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8,340(09):214-215.
[7]刘桂花.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J].高教学刊,2017(1):75-76.
[8]周羽.“互联网+”视域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纳税,2017(19):130.
[9]方美璇,肖欣怡,朱东弼.浅谈互联网+时代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视界,2017(28):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