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主动权放与收的探索

2019-09-10赵振国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主动权课堂效果课堂教学

赵振国

摘  要: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课堂教学改革让传统教学面临挑战,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是促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必由之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动权;放与收;课堂效果

新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民主气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地方。当教师的“主动权意识”觉醒,终于打破了思维的禁锢,转而接受学生,尝试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一些新的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开放的课堂?当课堂开放以后教师又该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直指“课堂教学中主动权放与收”的合理运用,即教学中主动权能不能交出去,交出去多少,交出去后能不能收得回来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实现课堂教学“放”与“收”的和谐统一。

十七年,我们深入课堂开展实践研究,竭尽己能,求田问舍,莫衷一是,几点思考,与教育同仁共勉。

一、寻找教学的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支点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支点,教学研究也就失去了方向。那教学研究的支点在哪?究竟是什么制约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学习主动权的放与收,虽然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可以解决所有的课堂问题,但以此为支点进行研究,让老师们找到了着力点,开始围绕一个问题静下心来专心开展研究了。但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发现主动权的正确收放,为学校的教与学找到了突破口。

学校过去的课堂,大都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实现了知识的传递,但这种单项的传递方式也把老师逼到了事必躬亲,劳而无功的境地。主动权的放与收却是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实现了知识的双向传递,其中既有下放主动权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又通过回收主动权对学情有了准确的评判,从而帮助老师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对教与学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进。

通过小循环图不难看出教师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监督者和教学的调控者。而学生的学习模式较传统模式也发生了转变,整体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过程分成了先学与后学,即先学探究,后学改进。至于如何动员学生先学?如何有效监测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如何组织学生二次学习?这些便是此次研发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了,也正是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成了我们撬动我校校本教研的支点。

二、龍门难越尽苍茫

课题研究之初,只有几个老师在坚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喜地看到做课题的魅力开始被老师们接受,队伍不断壮大,对放与收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程红兵校长在对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经典解读中认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教材,如何对待学生,是教学生,还是教教材,这是有明显区别的;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三种方式: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和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究竟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的,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而在主动权收放时,主动权既然交到学生手中,所呈现出来的关系理应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于是,我们尝试了让学生提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达标检测等方式,但这种方式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是当老师们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地大胆放权时,会面对千奇百怪、啼笑皆非的问题,教育机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老师们觉得很没有安全感。二是上惯了“一言堂”的老师和学生,突然放手觉得无所适从,老师不知道如何备课,学生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开展学习。于是,固步自封的人开始冷眼旁观、冷嘲热讽;瞻前顾后的人只做表面文章,难有突破;标新立异的人又徒有其表,难以为继。过江之鲫,步履维艰起彷徨!

三、空谷幽兰人自芳

关于“主动权的放与收”虽然只是一个课题,但研发过程集众人之力、真想实干;虽常遇波折,也曾畏葸不前,但为“真经”,又何惧前途!

思考一:学生应该如何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呢?

“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于教学改革,学校尝试了三次校本教研:问题、活动和评价。侧重点不同,教研的主题也不尽相同:问题在前——先学后教,活动在前——支架式教学,评价在前——反馈式教学。基于此,如果想要实现“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学生事先要对所学知识有所准备,因此先学是必须的但并不一定会产生问题,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风向标,针对学情实施有效教学活动往往事半功倍。这其实已经完成了主动权放与收中“放——收——放”的一个小循环。

思考二: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后,老师该怎么办?

收的目的不是教而是为了更好地放,教学既然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权还应该在学生手中,搭建适合学生攀登的支架(优质问题或有效活动)后,仍由学生自主探索求证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此类推,便可实现主动权全程下放。概括来说:放(收)——放(收)——放。

这其中有个问题,困惑了老师们很长时间:支架搭建时需要的问题或活动是不是提前准备好的?如果是提前准备好的,主动权到底在谁的手中?讨论后的结论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还要以教师为主导。支架的搭建必然是符合教学目标的有的放矢,不然备课的意义何在?根据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设计相应的主导教学走向的问题和活动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更有序、更有效地下放主动权,这其实并不矛盾。

四、时有微凉不是风

整个主动权收放的研发,几经折磨,感慨颇多。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争论验证,期间有推翻重建,也有另辟蹊径。一个小课题,引发学校课改的大探险,我经常会为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手足无措,顿生凉意。但我们知道那不是命运强加于人的嘲弄,而是百转千回后的顿悟成长,虽然波折,但收获满满。

参考文献:

[1]孙元涛.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J].上海教育科研,2007(9B):5-5.

猜你喜欢

主动权课堂效果课堂教学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英语写作教学
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探究
我对初中语文课堂高效率的认识
巧设英语情境增效英语课堂
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主动升级、客观分级、有效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