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9-09-10李红
李红
摘要:目的:分析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治疗的56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28例和西医组28例,西医组口服西药硝苯地平缓释片,中医组采用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经比较,中医组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西医组(78.57%),而且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7%)明显低于西医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阴虚阳亢型;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饮加味
高血壓是一种常见且高发的慢性疾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发病率不断提高,由于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受损,因此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有可能引发高血压肾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引发猝死,因此需要对高血压临床控制治疗给予足够的重视[1]。中医学将高血压疾病分为多种证型,近年来研究发现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最为常见。笔者选择我院治疗的56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观察中医方法治疗效果,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希望能够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均有急躁易怒、头部胀痛、面红耳赤、口苦等表现。按照入院顺序将56例患者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28例,中医组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43-70岁,平均(56.90±7.41)岁,病程8个月-18年,平均(11.26±3.65)年,西医组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45-69岁,平均(55.72±6.98)岁,病程10个月-20年,平均(12.51±4.60)年,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西医组 采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61023583),10mg/次,3次/d,连续治疗30d。
1.2.2中医组 采用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杞菊地黄丸(国药准字Z19993069)口服,每次服用8丸,3次/d。天麻钩藤饮基础药方:天麻9g、钩藤15g、牛膝15g、桑寄生15g、益母草15g、石决明15g、黄岑9g、杜仲12g、泽泻9g、丹皮9g、茯苓9g、川穹9g、夜交藤9g、栀子9g,阴虚严重者加知母9g,阳亢严重者加僵蚕9g,用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用1次,连续治疗28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舒张压恢复正常;有效:主要症状改善,舒张压接近正常;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显效与有效计入总有效。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安全性较高。
3讨论
在中医学领域,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内经素问》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精血衰耗、肝阳偏亢是造成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久病不愈,气血不足,肝郁气滞,就会造成阴阳气血俱虚,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2]。在治疗法则上,需要注重活血通络、滋肝清热[3]。本次研究中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采用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注重补益肝肾与清热活血,结果显示中医组症状改善显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而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杞菊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味研制而成的一种中药制剂,药用茯苓、枸杞子、山茱萸、泽泻、熟地黄等,熟地黄可滋阴补肾,山茱萸可补肾固精,茯苓则可利水消肿,诸药合用使肝肾同补,效果显著[4]。天麻钩藤饮方用多味中药,具有平肝熄风、滋补肝肾、安心宁神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天麻钩藤饮能够有效扩张血管,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综上所述,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手段,药用效果理想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欧阳河泉.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疗装备,2019,32(01):84-85.
[2]李勇,钱冬梅,李光.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08):158-159.
[3]贺晓瑜.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2):131+134.
[4]葛丹,姜红.杞菊地黄丸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8,35(0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