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策略初探

2019-09-10朱正飞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3期
关键词:组织策略社团活动小学

朱正飞

摘要:近年来,社团活动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中兴起,对学生特长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小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实施,各校却不尽相同,无论是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时间保障,还是制度建设、师资整合等皆没有深入探索、研究,小学生社团活动看上去红红火火,但实效性难尽如人意。因此,当前我国的小学应当重视社团活动的合理组织策略分析,确保社团活动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文中将展开进一步讨论,作为社团活动实施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 社团活动 组织策略

一、小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准备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场地场馆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选择社团的开放性,什么样的社团对学生能够产生吸引力?这就要求学校对社团的整体安排要有规划。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社团功能室独立出来,与教学区分开,装饰风格既有全盘的规划和协调,又要充分体现各社团的特色。如果学校空间不足,可以一室多用,安排教学功能教室兼做社团活动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个角落、空间加以改建和扩建。用心设计、规划必能拓展空间,合理布局。

2.重视培养,科学配置师资力量

社团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是否能持久坚持,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同层次师资队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校内有特长的艺体教师,必然是社团活动开展的主力军,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彰显特长,人尽其才。对于校外的志愿人员,学校要在课堂组织、师生沟通等各方面去做工作,让社团活动更加高效。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社团的需求总是大于学校承受能力的,导致很多学生报不上社团,从而产生家校矛盾,学校可以拓宽视野,加大对非艺体类教师的培养,从教师们的业余兴趣、爱好入手,通过培训使之成为专长,这样社团活动的面就变宽了,打破了社团师资力量的瓶颈。

3.传承文化,有效继承传统精髓

学校社团活动的开设,应该充分体现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有的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有的学校系名人名士的母校故里,还有的学校或体育特长或艺术传承或科技专长,等等,学校应该充分继承和发扬。对于学校周边的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在开设社团时,也应当充分调研,积极引入,这样才能使社团活动各具特色,各美其美。

二、小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实施

1.创新模式,组织形式以人为本

对于小学生社团的开展,各地各校在时间、课程设置、组织形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有的学校社团活动开始红红火火,一段时间后就偃旗息鼓,甚至最后沦为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团的开展形式单一,容易使学校和教师形成审美疲劳,久之教师视其为负担,学生流失严重,社团名存实亡。学校要创新社团模式,可以采用多级社团的形式,从制度上保证社团的开展效果。如聘请校外技能突出的专业人才担任社团志愿老师,打造精品社团,积极鼓励此类社团参加高级别展演、比赛,丰富社团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校内专业的艺体老师组织校级社团,固定使用功能室、场馆,将社团活动与校级活动结合起来,如体育赛事、校内展演以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激发社团的活力。班主任可以开展班级社团,充分利用节日文化、校园传统活动,以班为单位开展社团活动。另外,专任教师可以开展专项社团活动,如借助于书法软件开展书法活动,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古诗文诵读等活动。通过多级社团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阶段性地开展大型活动,让师生展示和汇报,让校园活起来,让社团灵动起来。

2.健全内容,课程建设精心设计

小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而完善,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类:体育课程、艺术课程、德育课程、科技课程、阅读课程、实践课程等,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可以以点促面,也可以多项并举,社团活动可以与地方课程相结合,纳入课程计划中,课堂培养兴趣,社团发展特长。

3.凝练特色,活动开展形成传统

学校的社团课程要积极凝练,形成学校特色,与全国校园足球学校、各级项目传承基地等品牌进行融合,以特色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品质的提升,同时努力打造各学校自己的传统活动,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团的兴趣,促进社团活动质量的提高,打造学校的品牌文化。

4.完善体系,评价机制有效激励

积极完善社团活动的评价体系,从多维度拓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星级少年”“社团明星”等评选,形成长效机制,同时打通与上级学校的多级联动,让学生能够持续学习,促进社团良性发展,在教师激励机制上加大保障力度,让绩效、评优等向社团辅导老师倾斜,促进社团整体质量的提升。

三、小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拓展

1.研学实践,校内和校外互动

学校可以探索将小学生社团活动向学生研学活动延伸,使社团活动由校内走向校外,积极组织相关社团参观周边的纪念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让社团成员开阔视野,走向自然,走向历史与人文景观,促进社团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升级社团活动,让学生社团从培养学生显性的外在技能,到发展学生的隐性的内在品质。

2.专题研究,理论与实际结合

学校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积极研究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使制度科学合理,课程设置完善。校内经常性地进行微课题研讨,积极参与区,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研究,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同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工作。

3.培养家长,学校与家庭一体

小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受到场地条件、师资队伍的影响较多,但更大的影响来自家庭与家长。对于学校社团的认识,家长有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文化课学习最重要,参加社团活动影响孩子学习,不允许孩子参加;另一种则是将学校的社团活动与校外培训机构对比,因为是免费,那就各个项目都想参加,不考虑学校的实际困难。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等及时告知家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培养孩子的同时,积极培养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促进社团活动组织效率的提高。

总之,小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梁鹂莉.以社团建设促进小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研究[D].上海:華东师范大学,2008.

[2]丰静.初中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7.

[3]丁建洋.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4]周虹.基于学生社团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组织策略社团活动小学
基于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探讨
英语学习组织策略辅导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