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美术活动干预孤独症儿童的绘画过程及作品分析
2019-09-10高孟霞
高孟霞
摘要:以结构化美术活动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干预,通过对“我的身体”“我的学校”“我的周末”三阶段主题绘画活动过程的记录与作品分析可以发现,结构化美术活动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交互动水平的提高和问题行为的改善。
关键词:结构化美术活动 孤独症儿童 绘画作品
追溯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研究历史尚不足百年。2014年,美国国家专业发展中心 ( 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公布,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有效方法达27种,如认知-行为干预、应用行为分析法等。将绘画疗法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课题以繪画疗法为基础,采用结构化美术活动对孤独症儿童实施为期三个月的干预,活动包括“讲解:看一看—涂色:涂一涂—绘画:画一画—解读:说一说”四个环节,绘画活动结束之后评估其干预效果。以下是个案在不同主题、不同阶段中的绘画过程及作品分析。
一、绘画活动阶段一:以“我的身体”为例
小瑞一直由爸爸或爷爷陪着上学,与小瑞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孩子爸爸的陪伴下,研究者询问其姓名、年龄,小瑞说话声音很小,听不清。在爸爸的帮助下,小瑞勉强说出“9岁”的答案。第一次绘画活动中,为了避免小瑞出现焦躁情绪,同意了爸爸陪伴的请求,爸爸背对着小瑞在个训室靠右边的角落里坐着。研究者与小瑞隔桌面对面而坐,小瑞看上去很放松,面带着微笑对研究者的问好给予了准确的回应。首先是“讲解:看一看”环节,就人体五官的认识进行探讨,小瑞进行了正确的指认。在听《五官歌》时,小瑞显得有些兴奋,有前后摇晃身体、搬动椅子行为的出现。在“涂色:涂一涂”环节,小瑞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对五官及足球少年进行了填涂,不同色彩之间的界限比较分明,可见个案对人体各部位已有正确的认知。在“绘画:画一画”环节,小瑞的行动有些迟疑,在研究者的鼓励下,初步完成了人脸及整体人物的画像,如图11所示。看得出来,个案应该是以足球少年为范画而进行的创作。其中,五官比较清晰,关注到了人物的姿势,但无法把握其空间结构,以致身体右侧部分缺失,且身体比例严重失调,头大身子小,但个案注意到了手指与足球的细节。在“解读:说一说”环节,关于涂色少年的画,对研究者的语言引导,个案只有关于颜色的反馈。但对自己所画的人物像,瑞能正确地说出“眼睛、鼻子、嘴巴”等词,对五官位置给予回应“在这里”,对研究者的问题给予“是”的肯定回答。
二、绘画活动阶段二:以“我的学校”为例
本主题,个案应比较熟悉,但考虑到孤独症儿童的视觉优先特点,活动前仍然选拍了部分校园照片。面对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场景,小瑞的表情非常愉悦,话题交流也很顺畅。在“涂色:涂一涂”环节,小瑞注意力集中,选择了绿色、蓝色、红色等给楼房逐层涂色,用笔均匀,没有超出边线;给大树涂色时,意识到树干与树叶的不同,由于树叶面积较大,个案涂了一会儿就停下了,在研究者加入后继续涂色,但个案似乎没有关注树丛中的果子,也将其中的一只涂上了与树叶颜色相同的绿色,在研究者提醒后将剩下的两只果子涂上了粉色。进入“绘画:画一画”阶段,研究者手把手地辅助瑞画了一棵大树,之后小瑞很快画出另一棵树,并主动涂色,接着又主动添画了小草。在画楼房时,小瑞开始对研究者发出的指令没有反应,在研究者给出现场示范画后,小瑞选择在研究者画的楼房右侧画了另一栋楼房。经提议,小瑞又在另一张画纸上独立画了一栋楼房,由楼顶的国旗开始画起,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地完成了楼房画。铅笔画出的楼房框架图比较完整,但涂色时界限不清,可能是画面较小的缘故。研究者在涂完色的楼房左侧添画了一棵大树,小瑞随后在旁边画了一棵树,并先后给两棵大树涂色。在研究者的进一步引导下,小瑞还在画纸的右上部添画了一幅人物画,如图12所示。该人物画有头部、身子、手脚,但缺少五官,且高出楼房,可见个案对空间位置关系缺乏认知,对五官的作用也认识不足。面对自己的画作,在研究者的语言引导下,小瑞能说出“楼房、大树”等关键词,关于无脸人像,小瑞称其是“我”,可见个案有一定的自我概念。
三、绘画活动阶段三:以“我的周末”为例
周末是儿童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他们可以在家玩也可以去室外活动。研究者在与小瑞的谈话中发现:小瑞喜欢在家和爷爷一起看书,偶尔会和家人去公园玩,对于常见的诸如扫地、骑木马、玩滑板等周末活动项目,也比较熟悉。在“涂色:涂一涂”环节,小瑞选择了给读书图涂色,把书涂成黄色,在此期间嘴中不断发出各种无语音意义的声音。研究者建议给读书的人也涂上颜色,小瑞没有回应,出现用手背不停摸鼻子的行为,但对研究者“是否鼻子痒”的询问却给予“不是”的回答。在研究者的语言辅助下,小瑞将图中人物的头发涂成黑色,将手涂成咖啡色。进入“绘画:画一画”环节,研究者提示小瑞拿出铅笔画画时,小瑞出现烦躁情绪,研究者表示可以一起画,之后研究者示范画、瑞仿画,逐一画出书本和读书的人。在“解读:说一说”环节,小瑞对书本及读书人物的解读正确,但对手握书本的动作难以解释,在研究者现场演示下得以理解。在绘画清洁工具时,小瑞注意力集中地仿画了扫帚和簸箕,但对于画垃圾桶则明确表示“不会”,研究者在画纸左侧示范画了一个垃圾桶后,瑞也在画纸上看一眼画一笔地完成了垃圾桶的绘画,但画完后出现短暂的前后移动座椅的行为。接着,小瑞又在画纸的左上角添画了风筝,此时小瑞的表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并与研究者顺畅交流。在本主题的第二次绘画活动中,由孙老师和小瑞一起开展活动,虽然两人是首次接触,但在借助于瑞的周末日常生活图进行交流时,小瑞对孙老师并没有排斥反应,反而对其有问必答,只是孙老师对瑞的语言特点还不太了解。在给动物涂色时,小瑞能正确指认,较好地听从指令,但显得有些兴奋,嘴中不断出现“啊、哦”声。在孙老师的示范画及语言辅助下,小瑞完成了绘画作品13,虽然画作的空间布局仍存在一定问题,但作品元素众多,包括太阳、小朋友、放气球、房子、树、小草、小河等。本次活动表明,瑞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在不断提升的。
本研究中,小瑞共参与了17次绘画活动,主题涉及我的身体、家人、节日等八个方面。纵观整个绘画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其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问题呈现阶段。在前两个主题的绘画中,个案遵从研究者的引导,将示范的画面照搬到绘画作品中。作画状态也很相近,是在研究者的多次要求下才完成相应的活动,这表明此阶段个案还没有利用绘画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画面内容单调显示了个案内心力量的不足。
(2)修通领悟阶段。绘画进入到第三个主题时,个案与研究者的互动水平开始提升。个案对研究者的问话能给予相应的回应,能较为主动地跟随研究者的示范绘画,并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内容趋于变化。
(3)探索重构阶段。在后期的绘画活动中,研究者主要扮演陪伴者的角色,陪同个案进一步探索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此时,个案作品的画面内容趋于丰富,显示了个案内心力量的不断增强。
结构化美术活动针对孤独症儿童视觉优先的特点,充分利用画作这一可视性媒介,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结构化的程序,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社交互动水平的提高和问题行为的改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Nati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National Autism Center.National Autism Center National Standards Report,2009.
[2]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新北:心理出版社,2004:35-36.
[3]崔建华,谢小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绘画疗法干预的实验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4):127-130.
[4]严虎,陈晋东.绘画艺术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现状[J].中国民康医学,2011,17:2173-2175.
[5]梁永峰.孤独症儿童多因素调查分析及绘画艺术治疗干预解析[J].艺术科技,2016,01:9-10.
责任编辑:裴 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