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时代下的真实课堂
2019-09-10丁林
丁林
摘要:回归本源是当下教育的又一难题。怎么回,回哪儿去?这一直都是教育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溯本清源是最好的方式。而教育,其实就是两个资源的合理配备,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建构新时代下的真实课堂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理顺当下课堂中人与事的关系,去除杂质,卸下附加在教育教学上的沉重枷锁,释放学生和教师的天性,让学生和教师在自由的空间中传播真善美,创造性地实现教育的又一次跨越。
关键词:课堂 信息技术 学生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学校赖以发展的前提,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备条件。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良好的教育”。从国家层面看,提高教育质量是当下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每个教师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一、让课堂留些缺憾
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和知识传授的主阵地,是人类精神传播的介质。课堂质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终生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真实的课堂让人身心愉悦,思维飞跃,让学生不经意间得到发展。但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原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假的课堂充斥着当下的教育环境,具体体现在:课堂评价内涵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教师都在追求花样的课堂形式,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课堂效率,让形式凌驾于教育教学质量之上,课堂只注重其外而忽略了其内,为假的课堂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建构真实课堂是每个教育者的首要职责,要让知识和情感感化回归课堂,少些华丽的外衣,多些思维导引,少点花样,多些灵魂的碰撞,让教育回归人的教育,让技术服务于教育。
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缺憾也是一种美。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每节课留些不完美,让教师去反思,让学生去寻找教师的缺点,这才是真实的课堂。完美的课堂造假的可能性更大,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一节示范课、视频课或公开课,无数次打磨,无数次修改,最后就像拍电影一样,预设环节完美,无懈可击,一切为了表演而表演。这样的课堂已经不是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情感感化了,而是在演戏。
真实是课堂本来的面貌,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处理学生心理变化的技巧。一切从学生的现状和知识储备情况出发开始教学,不能唯知识、唯教学任务。一节课怎么教,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既要全面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整合教材,变书本内容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还要分析学生情况,注重知识的传授方法,不能拿到教材就上课。总之,一切离开学生实际的课堂都是假课堂。
二、学生是课堂的最大资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切忽视学生的课堂都是不真实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知识而教知识,那是忽视人的假教育。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最大资源,远比那些iPad、电脑等信息技术手段都要紧得多。学生的潜能只有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理念的革命性创新,也是解决当下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陶行知说:我们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师的天职,就在于成全、调动和发挥这种本能,而非压抑与漠视。杜威说: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加给青年和儿童,而是开发儿童和青年与生俱来的潜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个难题,换言之,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自己培养自己。
三、解放教师的手脚
教育是心灵自由的碰撞,只有宽松的环境中方能发挥最大能量。教育者的職责早在千年前就有约定,而今教育者承担的责任无所不包,今天的教师早已不是单纯的教育者,更像社会的治理者,无所不管,无所不能。这些责任严重束缚了教育者的手脚。
教育本身就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完成的,而今社会批评学校教育,家庭责怪学校教育,这样一个不和谐的环境如何让教育变得更好。上至管理者,每天通过各种材料占用教师仅有的教育时间,利用各种考核捆绑教师的手脚。不做材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不留教育痕迹,就是教育懒政。政府呼吁让学生减负,但又有多少人呼吁让教师减负。
因此,要让教育者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远离世嚣,远离世事。静下心来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实现更有质量的教育。
四、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的润滑剂
纵观当下课堂,教师只要会用或善用信息技术就是好老师,课堂上拿着手机、iPad或电脑,用一张张ppt或一个个视频,把课堂玩转得眼花缭乱。教师一张张翻,学生就像看电影一样晕头转向,那些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跟不上翻转的速度,这样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个汉字的板书就是学生识记的过程,一道数学题的板书,就是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一个物理实验的演示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如果教师都用信息技术处理,只是在课堂展示,不让学生练习,学生就很难形成学习方法和技巧。知识需要事上练。人的记忆和思维形成有其过程,像放电影一样浏览知识是很难记住的。教学者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识记的过程,才能打造真实的课堂。
但这并不是否定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设疑主要以问题方式,形式单一,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丰富设疑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帮助;同时,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播放一些音频视频,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是教学工具,合理运用将升华我们的课堂,帮助我们提高课堂效率。但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育教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一味重视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真的课堂方能传播真善美,才能给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假的课堂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原动力,更损坏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建构新时代下的真实课堂是每位教育者的职责和担当,要用真的教育换回孩子和民族的未来。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