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探析

2019-09-10吴爱邦

关键词:立德树人

吴爱邦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育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体现出丰富的理论品格和强烈的实践旨归,其理论内核是中华美育精神,实践旨归是立德树人。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美育的意义和价值,奠定了新时代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从根本上正确认知美育和推进美育工作提供理论遵循和实践范式。

关键词:习近平;中华美育精神;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2-0089-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育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开展美育工作的理论指南。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历史根据、理论根据和现实根据的有机统一,深刻把握美育的理论内核、中华美育精神以及美育的实践旨归。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内核:中华美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美育思想的中国化,以挖掘、整合、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美育资源为主要抓手,打造民族性、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体系,提炼出中华美育精神这一理论内核,实现传统美育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一)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

1.中华美育精神属于美育精神的典范

美育精神是美育的具体论域和理论延伸。美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指将美学渗透于教育之中。蔡元培言简意赅的指出美学与美育的关系:“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狭义的美育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旨在教育和引导人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实践美,同时具有强烈的德育功能,涵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提升人们的心灵境界。相对于德智体劳这些教育门类而言,美育侧重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来看,美育的旨归皆是道德人格教育,追求超越世俗、崇高、非功利的精神境界。美育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从美育的文化属性而言,可分为东方美育精神、西方美育精神等多种类型。西方美育精神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2]东方美育精神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身心之间的和谐。从精神实质而言,中华美育精神是东方美育精神的典范。

2.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文明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创设一个全新的命题,将美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文明的高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境遇磨练中、思想锤炼中以及文化传承中孕育出中华美育精神。它承认并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反映美育在精神层面所应持守的“中华立场”,凸显美育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它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采取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等主要特征的方式方法,把审美、艺术与教化融合起来。它作为中华民族自我教育的门类和载体,表达中国传统美育精神,培育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升中华民族的审美素养、精神境界和创造活力,以此涵养中华民族的美好心灵。

(二)中华美育精神的特点

作为开掘、整理、利用中华美育资源的思想指南,中华美育精神重新阐释和高度总结中华民族的美育理论体系内核,具有民族性、道德性、超越性三重特征。

1.民族性

中华美育精神继承和发扬囊括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在内的中国精神,并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它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体性,反映了中华民族通过美的事物对民族主体进行熏陶和教育,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自我完善的特性,是民族自觉意识主导下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创举。

中华美育精神蕴含美的品德、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对于构建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提出:“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3]。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是衡量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具有超然性、精神自主性、自由主体性等特征,是优秀作品蕴含“思想性”的主要内涵所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4]明示美育的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学术界、教育界、艺术界明确提出一个重大任務:“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5]毫无疑问,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之一,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蕴和丰富的世界意义。

2.道德性

中华美育精神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其代表是儒家美育思想。[6]

先秦时期儒家倡导“乐教”、“诗教”等,提出“美善相谐”的美育伦理观。孔子首推美的道德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篇》)。在孔子看来,仁爱是美的根源,人的一生中贯穿仁的思想并自觉选择仁的行为是美的生命的呈现。孔子把美育与德育融合起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德、仁三者属于善的范畴,艺属于美的范畴。在孔子看来,人的修养功夫有序列的讲究和安排,志向是求“道”,根据是“德”性,依存是“仁”,然后再游刃有余地运用“六艺”。古代的“六艺”不等同于当代的美与艺,但包含乐、文、术等艺术门类。也就是说,道、德、仁先于艺。可见,善是美的根源,美则是善的载体和媒介。孟子赓续孔子的美育思想,以仁义为根基阐述美的底蕴。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孟子把美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不仅注重人的内在的道德品质,还讲求美的外在形式,发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把仁、义、礼统合起来,认为三者达到完整和纯粹的境界就是大美、至美,即“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劝学》),构建起儒家美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美以善为本、美善融合,是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美育思想的结晶,不仅显现道德教化的功能,而且表现对精神境界、个体信仰的追求,反映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7]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体认中华文化的厚度,立足中华文明的高度,以优秀美育传统的传承为圭臬,紧密联系中华美育的发展史和实践,激励文艺工作者“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8]“崇德尚艺”反映中华美育精神的两个重要范畴——“德”和“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展现了对中华美育的基本规律、主要理论和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强调了新时代美育工作中艺德的价值和意义。

3.超越性

中华美育精神的人文底蕴深厚,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超越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精神境界的追求方面。正如王一川所言,美育“具有以美兴人、以美化人、以美立人、以美和天等四种美育境界”,[9]中华美育精神所传承的上述思想境界,超越了人的功利性、世俗性,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育思想和审美追求,是美育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

审美是中华民族功夫修养中富有超越性的一部分。审美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的过程。[10]人的审美体验,是去除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过程,在此间力求挣开尘世的束缚,收获知、情、意的自由,实现情感、精神的解脱和超越。正是通过对人的胸襟、气象和境界的涵养,中华美育传统突显超越性。在审美实践中,人的审美体验往往把美育思想、方法与“精神成人”联系在一起,追求一种源于物质生活又高于物质生活的精神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而入于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11]王国维揭示了美育所应达到的境界,即与利害无涉,是纯洁的领域、纯粹的快乐。在漫长的审美历史过程中,中华美育传统着眼于个体的审美体验,以此突破知识、技能的层面,追求一个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达致大美、大圣、大德的精神境界。

二、现实旨归: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对美育的旨归进行科学的阐释,超越了长期以来美育成为德育、智育附属的工具论,超越了把美育视为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功利论,明确美育在新时代的目标指向。

(一)立德树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比较人和动物在生产劳动的本质区别时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12]强调人类自身精神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审美对于人生存发展的全面性的价值和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体力的发展,而且包括以遵循“美的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美的能力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深刻洞察了美育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是习近平中华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来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且均衡发展的教育。从“五育”的功能结构来看,智育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育是身心健康的教育,德育是德性的教育,美育是审美的教育,劳育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统一的教育。从本质上来看,美育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13]美育对上述“四育”有深远的影响。美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和中介,通过形象、立体、生动的形式使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此种意义而言,美育是德育的深化。美育提高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完善个体学习的知识结构,强化个体的素质涵养。美育促进体育技艺的提升,营造身心健康的环境。美育根源于包括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之中,提升劳育的质量。总之,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化善、以美涵体,融汇道德感、知性感和美感,是学习知识、完善道德、塑造健康的中介,是真、善、美的统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立德树人。从中国德育史看,“立德”和“树人”属于道德教化的范畴。《子夏易传·卷八》谈到:“别而履之,和而从之,礼乐之道,可以立德而成行矣。”,“立德”之“德”涵括品德和美育。《礼记·乐记》一文是“德”义的起源:“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阐释了“美”与“德”两者概念的深厚渊源,阐明“立德”在美的领域的向度。

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立足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把立德树人视为教育事业的中心要义,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立德树人思想。[14]毛泽东在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5],首次把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确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和劳动者。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看待人才培養。他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尤其强调理想教育和纪律教育对于新人的重要性。[16]党的十七大把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工作,首次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把任务具体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立德树人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人才培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立德树人与美育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美育与立德树人的统一、德艺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力主通过美育去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心灵。

1.把美育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

美育的核心——审美和人文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的衡量指标。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美育在“培养什么人”方面的重要意义。他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说:“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把教育上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并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18]把美育视为涵养人的思想灵魂的重要渠道。这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肯定美育应有的地位、价值和功能,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理论指引。

2.把德艺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19]强调美育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爱之心”体现中华美育的德性传统,突显了“德”在美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从心灵、修养、境界等方面引导美育工作。“大美之艺”体现中华美育的审美传统,彰显美之“大”在于共性美、整体美,强调以美化人、以美育人。这不仅是对美育根本目的高度凝练,而且精辟地传导出美育工作者新时代的责任担当,体现习近平中华美育思想的人文主义向度。

3.把真、善、美融合起來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向真、向善、向美的美育理念:“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20]认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强调正确处理文艺与“真善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艺作品为重要内容的美育对于培育健康、高尚的人格与品格的重要意义,阐释美育对于人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德育功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善美之人,也是立德树人的目标诉求。习近平总书记从美育的角度把握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明确美育对于涵养真善美统一的心灵和健全人格的独特作用。

三、习近平关于美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揭示新时代美育的意义和价值,奠定了新时代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从根本上正确认知美育和推进美育工作提供理论遵循和实践范式。

(一)揭示新时代美育的意义和价值

1.以学校美育深化美育的地位和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出纲领性的指导意见。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党的文献中,《决定》首次对美育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美育的宗旨确立为素养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指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专门对学校美育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为学校美育的发展奠定方向和提供具体的实施意见。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3]。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学校美育要依托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文化等达致“育人”的目的,对上述两个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和提炼。由此可见,作为美育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学校美育的核心是人的审美和素养,而非纯粹的艺术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技能的训练,从而明晰新时代美育的意义和价值。

2.全面、科学、合理地阐释新时代美育的意义和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囊括美育在内的四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报告的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阐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谈及美育,但涉及诸如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价值性等美育内容。在党的历届领导人之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专门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同时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25]阐述了美术教育和美育的关系,使美育的内容具体化,首次指出美术教育在育人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教育举措,“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6]把教育目标从“四育”充实为“五育”。这既揭示“五育”的规律,又把“五育”看成任何一个教育门类都不能偏废的整体,进一步夯实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27]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提出“九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关于美育的内容,从战略的高度为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奠定新时代美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优秀美育和美学传统是新时代美育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思想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承中华美学和美育精神的问题,精炼出“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两个重要命题和范畴,奠定新时代美育思想的重要基础。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美学诸多概念、范畴、学说、话语的凝练和升华,具有文化性、民族性、超越性等特征,[28]提供了构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中华民族特征的新时代美育思想的理论图谱。长期以来,文艺领域充斥着“西方中心论”,中华美学精神、范式、命题等备受冷落和排挤。不少文艺工作者、学者鼓吹西方文艺的长处,而无视、忽略甚至扼杀中华文艺的优势,漠视两者在审美情操、审美方式、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不仅是中华美学得以重估和新生的重要契机,而且是从民族学理和本土资源的角度构建新时代美育思想的理论指南,充实了新时代文艺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理论宝库。

美育是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性而言,“中华美育精神”属于教育史和思想史的范畴,但主要属于美学思想。“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美育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后者是前者在美育的深化和拓展。从源流关系而言,两者同属中华民族的审美与艺术传统,前者是理性及学术层面的独特建树,后者是育人及应用层面的独特建树。[29]“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遵循美育特点”的思想创见理路。从2014年“中华美学精神”命题的创新,到2018年“中华美育精神”命题的提出,虽然两者的表述是一字之差,但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美育民族性、思想性、学理性的重视,突显新时代中华美育理论构建的问题意识,展现探寻中华美育理论的规律性、体系性、创新性的理论自觉。“中华美学精神”是“美的尺度”和“中国精神”尺度的统一,“中华美育精神”则是“美的尺度”和思想尺度的统一,两者是习近平美育思想理论范式的代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和美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新时代美育思想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根基。

(三)提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新指南

1.引导美育工作实现转向

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推动美育工作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向,真正发挥美育对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当前,深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育人格局呈现出美育的弱化和边缘化的趋势,美育工作正面临较大的困境和难题。在“五育”体系中,智育突出科学性的趋势,德育强调价值观的践行,体育彰显健康的理念,劳育侧重劳动力的训练,唯独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被遮蔽。总体而言,美育在我国教育中属于短板,往往成为其他“四育”的陪衬和附庸。尤其是学校美育遭遇较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重考试成绩轻人文素养,消解了美育对于塑造美丽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第二,重“术”轻“美”,本末颠倒。从美育的本质看,美是本,术是末,术是美的手段和途径。技术的改革和进步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使得审美呈现出娱乐化、快餐化的特征,催生技术主义美育。它强化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人文主义精神的涵养,使美育变得浅薄、浮躁,对美育的定位、导向、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美育成为技术教育的代名词,呈现出以技代艺、技道分离、技术至上等趋势,甚至出现艺术技能增强而审美素养弱化的二律背反现象。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审美素养。美育成为一种纯知识的教育,其重心落于“学”而非“育”,“学”与“育”相分割,缺乏主体的审美内化,背离美育的人文性。这种注重知识传授的美育模式,脱离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难以产生哺育心灵、锻炼人格、塑造灵魂的美育效果,难以从美的领域激发人们探寻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兴趣和潜能。习近平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破除把美育等同于美学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藩篱,聚焦于情感和人格的教育,解决了美育在“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把美育与美学、艺术学区别开来,明确美育的目的和实施途径,而且引导美育工作实现新的转向,必将对新时代美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彰显美育工作的现代性

现代性美育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着力点。美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涵养人的现代性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美育对人塑造的任务在于,培养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人,并掀起一场社会美育运动——“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美育的育人旨归发生转向,由培养“四有新人”转向提升人文素质,由人的解放转向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敏锐的察觉并深刻把握这一变迁,指出美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重要论述开拓了涵括传统与现代两端的可能性,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打开新局面提供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述美育的根本,不在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艺术主义,也不在于从学理上构建一套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立德树人”。围绕立德树人的主旨,习近平总书记把美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体现出文化性与现代性的思路,即美育着眼点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将美育与人格塑造、素质培育相融合,使美育在新时代承担起融入和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重任,突出美育在涵养人的现代性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3.凸显美育工作的时代性

美育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还是实践论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一方面,美育工作是一种传统审美价值的实践,需要追溯美育传统,在中華民族审美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寻找思想资源。另一方面,美育工作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教育实践,要回归时代,把美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新人。因此,美育工作要站在新时代的现实高度,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文艺工作者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30]其实这也是美育的重要时代任务——弘扬美德。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育肩负的时代使命,即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育工作的三个时代特性:时代环境(当代中国)、文化环境(中华文化精神)、培育对象(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并凝练为一个全新的命题和范畴——“中华美育精神”。这就为新时代美育工作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精神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南。

“中华美育精神”将所蕴含的深层思想结构和精神境界融进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教育事业之中,把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传统文明相契合起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美的供给与人民对美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艺术和审美是新时代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是人民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之中,呼唤文艺精品力作、呼唤美的享受。在美育领域,美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突出,与人民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人民现实生活仍不够贴近,美育对于提升人民精神生活质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社会实践来看,人民的审美和艺术素养的高低与文化生活的层次、创新能力的高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息息相关。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有利于个体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防止走上低俗庸俗的感官刺激生活道路。这不仅影响个体的气质、人格和精神世界,而且还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华美育精神”成为重构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人民群众对于美好形象、美好事物、美丽心灵的向往与追求,使美育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2][9][29]王一川.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N].中国艺术报,2018-09-07(03).

[3][20][21][3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20,25,12.

[4][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18)[2019-11-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5]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12)[2019-11-13].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6]杜卫.美育与德育融合是中国美育的传统与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6-12-29(05).

[7]袁济喜.传统美育与当代美学建设[J].思想战线,2001(05):67-71.

[8][18][19][25]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08-31(01).

[10]丁国强.美育与人生[N].中国教育报,2018-09-13(05).

[11]王国维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57.

[13]张弓,张玉能.以审美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6-12-19(16).

(下转第104页)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