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广施的书法大家
2019-09-10
嘉兴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施翰林,他随和谦逊,言语间透露出诗词文化的古韵;他,乐耕砚田,只求更高的書法造诣;他,乐教广施,愿桃李芬芳书法及人。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书法大家——施晓冬,字翰林,现任嘉兴市兰亭书会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湖区书协副主席,嘉兴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第四代传人。
潜心研习数十载 方有“大家传人”
每一个书法家的背后,都有一段勤学苦练的故事,回忆起自己过往的四十余载,施晓冬感慨万千。小时候的他,就爱上了“写字”这件事。小学、初中、高中,一晃时间就在笔尖流逝。在积累了将近十年的临帖经验后,已经稍有成就,但乐学的精神一直促使他不断地学。
二十出头,施晓冬在书法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他师从嘉兴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朱大熙,之后的数余年,在朱大熙老师的指导下,他严以律己,潜心研习,为之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施晓冬是一个艺术家,他的字时而狂而有力,翰不虚动,心手相应,一笔呵成;时而坦然素雅,一提一按皆在韵律之中;时而蓬勃开阔,圆而且方,方而复圆,连带自然,从容舒缓。
在不断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他不断创新,在书写时用墨的浓浅来呈现“字”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在他的认知中,书法是一种无声的音乐,想要写好字,就得找到书写的节奏。而书法的节奏就是“用笔”。
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就在于如何“用笔”。问如何习得?他只说:“书艺,闲暇之余,明窗净几,展帖研读,铺纸使笔,乐此不疲,终老不为所倦,那么庄生梦蝶,庖丁解牛,究竟涅槃之境或可达矣。”
乐教广施,书法弘扬必先“达到更多人”
年轻的施晓冬在书法上的造诣赢得了老师的称赞,这离不开他每天的坚持和钻研。字是敲门砖,写一手好字,是无数读书人的追求,二十出头的他在老师的引荐下开始在工作之余教起了小孩子。上世纪90年代初,施晓冬受邀在多所学校和嘉兴青少年宫教授书法课程,由于他对孩子的耐心和高超的水平,不断有家长慕名前来,而他也在授人的同时体会到了育人的乐趣。
为了攀登更高的境界,施晓冬在1999年毅然辞去公职,边研究边创作边教授新人。他遵循内心的真实想法,把爱好当成事业,书法带给他快乐与信心,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在百家争鸣的书法流派,它一直贯穿着中国的文明史、文学史、文字史,可谓源远流长。施晓冬认为大力推进书法教育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书法家肩负的一个使命。
几十年的教授,让他知名于书法界。至今,施晓冬系统教授过的各年龄层学员已超千人,他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地从师生到了朋友,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施晓冬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精神感染了学员,带动了一群人的梦想前进。至今,他还会与学员相互切磋,创作新作品,探讨书法真谛。
不忘根本,行走在公益圈的书法家
施晓冬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公益爱好者。他说:“除了书法,公益是唯一能使我感到快乐的。”在每年的新春活动中,他总会提着笔砚和纸免费为市民写上几副精彩的春联;每当有公益组织来问他能否捐赠几幅作品给学校,他总会大方地提笔,写上数幅作品直接赠送;每每遇上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他总是拿出自己的作品义卖,补助他们。
施晓冬在十余年的教学中,总有这样的感触,他觉得书法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但是人们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关上这扇门。“我常常坐在桌案边沉思,希望可以开设一个免费的书法讲堂,有些没有经济能力学习书法的人可以来听听,更希望跟我一样的书法老师一起加入进来,让更多人看到书法的美,也让书法可以走向更多人。”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书法大家,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而今物质文化富裕的我们,更应当拾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施晓冬说:“倘若静下心来,书法能练好,其他的事情同样也能做好。书法不只是培养一个人的艺术气质,更是在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写字的同时阅读古文积累的经验都是在为成长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