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9-09-10李婵
李婵
【摘要】对话是人类学习知识和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径,是智慧践行的一个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体现教学创新性、追求学生人格化的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对话可以从 “讨论”——说出你的故事; “平等”——其实我们都一样;“补充”——集思广益;“辩证”——践行智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对话教学
对话是人类学习知识和探究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措施。《道德与法治》课的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体现创新思维、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关系和教学认知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精神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如火如荼的热情、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心全意投入课堂。”课堂对话,存在于课堂,在课堂环境中发生。营造成功的对话环境,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联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紧握时代脉搏,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的现实性和亲近感。问得适宜,学得深入,才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效。那么,应如何运用对话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与大家一起商榷。
一、“讨论”——说出你的故事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千方百计发掘学生的在场因素,亲身经历,抓住贴近儿童的生活的热点问题,开展主题对话;千方百计发掘学生的共同遭遇,形成共鸣,让学生从自己的视野出发,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老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契机,让学生充分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文化课提高班并非自己自愿、自由选择的结果。于是,笔者抛出了话题:一是课余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练就十八般武艺;二是课余不上兴趣班(钢琴、小提琴、舞蹈、画画、唱歌、语数英等等),每天(包括周六、日)做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就随心玩耍,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几乎每一个同学都在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周末、假期求学的故事,有的不仅讲到自己一天学几科的疲于奔命,还谈到了爸爸妈妈在补习机构一交几万也不眨眼,但买一件一千来块的衣服却犹豫不决等等的故事。在不断的故事述说中,很多同學由开始对补习班、兴趣班的抵触到后来认可培养一种兴趣爱好的必要性,觉得这一个个兴趣班,其实都渗透着父母对自己的爱;也明白了应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二、“平等”——我们都一样
真正的对话它蕴含了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它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的教学,是一种创造生成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关系,教师仅仅是 “平等中的首席”。新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贴近生活,更趋向引导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谈到“追星”“偶像”等话题时,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讲当年自己读书时所追的“星”都是哪些人,自己当年又追过哪些影视红星,学生觉得老师跟他们也一样生活在同一世界,亲热感马上上来了,距离感马上抛开了。老师再根据当下的新闻热点或者是娱乐性新闻,跟随潮流,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融入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偶像的正能量,进行“跟上潮流”的对话。引导学生不仅仅关注明星外表的光鲜亮丽,八卦娱乐,而更应多关注明星为了成功勤学苦练、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演戏、唱歌时的专业精神等,让孩子们在“拔节孕穗”期吸收更多的正能量,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补充”——集思广益
课堂对话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追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视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因此,师生对话中,当学生思维停留在老师的设问时,教师要相机诱导,针对教材的内涵、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地抓住同学回答中的问题,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追问,不断反问,让对话步步走向深入。如在《班级建设人人有责》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每个同学提出“我想解决的班级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组长做好记录,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个人来汇报,汇报时别的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再把部分问题整合提炼出来给全班讨论,学生当下想到的,立刻进行补充,然后大家一起来制订完成《班级公约》。因为《班级公约》是每位同学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热情参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参与班级事务,集思广益的结果,所以在履行时自然就更有约束力了。又如,在教学《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时,老师先是抛出问题:地形不一样,气候不一样,生活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在学生七嘴八舌地讲述自己的生活场景、生活经历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居住环境?……老师再强调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内生性,使课堂师生收益达到最大化。
四、“辩证”——践行智慧
英国教育学者巴恩斯(D.Barnes)区分了两种课堂话语:“陈述性话语与探究性话语。”探究性话语是一种反思性话语,需要听者敞开心扉去倾听对方的话语,是一种随时与听众和情境展开对话的话语。而课堂对话的情境是动态的、模糊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获得的经验。如,在执教《正确认识广告》时,笔者引导学生感受广告对商品知名度及销售的作用,广告对我们现实生活中购买的作用后,抛出一个问题:是否广告攻势最强、知名度最高的产品就一定是好产品?学生展开辩论,有的同学认为产品之所以出名,之所以贵,是“因为一分钱一分货”;有的同学认为贵只不过是一个营销策略,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明星广告产品不一定是好商品,例如,妈妈用的某知名美白产品,商品含汞量就超标……学生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对话情景,需要孩子们调动已知的生活经验,不断地探寻辩证生活的真知,从而获取生活的智慧,实现认知的理性与德性最后的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程。引领师生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从而不断地走出自己原有的狭隘视野,获得对未知世界、人生意义、情感升华等多方面、多层次和创新性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光陆.有效的课堂对话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