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异三同”构建学本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2019-09-10马水莲
马水莲
【摘要】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当今影响较大的应该是佐藤学教授的“学习共同体”理论了。在实践中,在不同的行业也运用了“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并取得不同的成效。在教学中,学本课堂教学模式也倡导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提出了构建学本课堂学习共同体时要注意“三异”“三同”。
【关键词】三异;三同;学本课堂;学习共同体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本课堂的学习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笔者根据佐藤学的意思构建了如下的学本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要关注“三异”“三同”。
一、三个“异”
异,即不同。同一个班里的几十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在构建学本课堂学习共同体时,要巧妙地把这几十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学习共同体里的资源,就要尊重以下的三种 “异”。
1.尊重性别差异,男女搭配
男女搭配在学术研究中的术语是“性别多样性”(gender diversity)。关于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研究,有研究提出:性别多样性有助于促进合作。通俗地讲,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搭配也被称为“异性效应”。学习共同体采用男女搭配进行构建就是运用了这种原理。从情感上,异性效应可以使一个群体的成员有一定的感情依托感,从而增强友谊感、荣誉感和吸引力,提高工作效率。從生理理论上,男女生因性别的差异,造成双方兴趣爱好、个性心理、行为习惯、能力才干等方面的不同,而男女同桌(组)正好起到互补的作用,使双方能够扬长避短。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异性面前,男女双方会以无形的内在心理因素来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规范自己的行为,表达出更多的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努力去从事某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以博得异性的尊重和关注。而且小学阶段中男女孩的发育也不均衡,往往是女孩比男孩发育得更早也更好,在身体或心智上,女孩都比男孩成熟,而男孩却比女孩的思维更活跃。基于以上的思考,在学本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注意男女搭配是科学的。因为,在编制班级学习共同体时就要考虑每个共同体里都要有男孩和女孩,让其在学习时产生良性的“异性效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2.尊重性格差异,取长补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学生也一样。把不同性格的学生编在同一组里,能很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并激励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班构建若干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是由四位同学组成的话,最好能选取性格有差异的学生来组成了,如同一个学习共同体里的四位同学中,有性格开朗、活泼的,也有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有表达能力强的,也要有不善言辞的。因为这样的搭配,能让活泼开朗的同学带动胆小内向的同学,让胆小内向的学生慢慢地变得活泼起来;让不善言辞的学生在有较强表达能力同学的带领下,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这样的带动不仅仅是较弱一方得到了发展,同样的,在带动的过程中,能培养起较强者的积极性、自信心和综合能力,营造了一种互学共赢的学习效果。
3.尊重成绩差异,教学有方
这里的“教学有方”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而是指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时的互教互学。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同一组的几位同学也是要尊重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的,即既要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因为这样的搭配就相当于每个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帮扶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积极和示范引领作用,如朗读语段来说,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会自己尝试模仿着朗读好的同学,时间长了,他也会读得有滋有味了,这就是一种学习、影响的过程;又如当学困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就能教他、帮他,这是一种互教互学、互助互学的行为,这也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核心的特点。
二、三个“同”
同,是共同的,一致的。学习共同体因为是由两个或多个人构成的一个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发展,在构建时就做到“三个同”。
1.树立共同的愿景
愿景是一个主体对于自身想要实现目标的具体刻画。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的、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组织这一愿景而奉献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学本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就是要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唤起学生学习的希望。因为大家有共同的愿景,所以大家都会为了达成这个共同的愿景而努力,结果就成了真正的共同体。
2.建立共同的文化
学习共同体需要文化来凝聚,因为良好的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期待,这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形成都起着“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学习共同体里的文化包括了组名、组训、组徽、组歌等。在学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包括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的组建,首先要进行“破冰”行动,让各小组成员在组内进行自我介绍、相互认识、彼此了解,并进行组内编号,选出组长,明确分工等;接着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拟出组名,定出组训,选出组歌;最后由各小组轮流登台进行小组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展示,评出“文化小组”。在这过程中,不仅构建了学习共同体的文化,还增进了成员间的理解和友谊,增强了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今后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开展共同的约定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学习共同体,就要有相应的“约定”。这个“约定”不应该是教师定的,也不应该是别人给的,而应该由学习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拟定的。因为只有自己拟定的“约定”,才会让同学们觉得“自己定的规矩,怎么能不遵守呢”,于是都会以“主人公”的姿态投入“守约”的过程中。一旦有谁想违约时,组内的同伴就会相互提醒,相互监督,这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了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常情况下,很多学习共同体的“约定”都会包括了以下的内容:认真听课,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等。但也有例外的,因为组内有一个学生喜欢跟老师顶嘴,所以他们制定的“约定”中就有这么一条:“尊敬老师,不与老师顶嘴,否则每次扣3分。”他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约定”来提醒这位爱顶嘴的同学的,久而久之,这位同学真的改变了这种坏习惯,不再与老师顶嘴了。由此可见,良好的“约定”是巩固学习共同体的有力保障,也是规范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动力。
综上所述,学习共同体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生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新范式。通过“三异”“三同”,构建起一个良性的充满潜力的学习共同体,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平台,为真正学习的发生做好基础的保障。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18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学本课堂’实践研究”(立项号/结题号:GDXKT175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