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学前教育发展历程,突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2019-09-10王玲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小学化倾向困境

王玲

摘 要:“小学化倾向”不是一个历来就有的学术概念,却是长期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历史追溯,有助于从深层次分析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本文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发展轨迹、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有效规避的合理路径等三个方面,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本人的思考与见解。

关键词:小学化倾向 发展轨迹 困境 合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3-0011-01

2011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教育现象,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历史追溯,有助于从深层次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发展轨迹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但自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之日起便已存在。1903年我国创建第一所官办幼儿园—湖北武昌蒙养院,其保育宗旨、师资、教学方法等都仿效日本,倡导“幼稚园重养不重学”的教育理念,指出蒙养院的保育与初等小学之授以学科者迥然不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首次确定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形成了重视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崭新课程观,并一致认为幼稚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是不同的。然而,受几千年封建制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当时的蒙养院虽然有了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但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训练仍占主导地位。而且当时大部分蒙养院的教师主要由乳媪和节妇权充,她们缺乏针对幼儿保育教导的专业训练,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明显“小学化”。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禁止幼儿园“识字”、“测验”和“使用课本”的政策文件,但受政治思潮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全面效仿“苏联”,苏联专家对陈鹤琴等人的幼教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在课程组织和实施上主张分科课程和分科教学,当时“作业教学”也成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1960年7月6日,随着《教育部、全國妇联关于幼儿园教学汉语拼音、汉字和算数的通知》的颁布,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名正言顺地在我国普及。十年文革期间还将政治教育取代智育内容,空头政治代替德育,幼儿园教育中出现了大量的口号化、成人化、形式化的内容。

2.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倾向”合理路径的思考

一个多世纪以来,学前教育就是在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理性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科学化的。遗憾的是,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科学认识远没有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充分确立起来。如何使我们的幼儿教育回归到儿童,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需要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要有效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我认为需从制度保障和专业发展两个层面入手。

(1) 建构政策保障体系

第一,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我国“一考定终身”学制体系中的必然产物,因此,高考制度应在教育资源得以公平、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变革。而且,学校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学段之间也应当加强评价方式的合理区分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都应将幼小衔接作为双方共同的任务,而不能将其仅仅作为幼儿园入小学而做的单向准备。

第二,寻求政策、法律保障。我国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需要从法律角度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全面规定办学定位、政策扶持、办园准入与退出、办学监管、教师准入与考核、教师待遇、办园主体责任与义务等,在现有体制下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和监管,以保障我国幼儿教育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性发展。

(2)促进专业发展的路径

第一,优化课程资源和组织形式。首先加强主题课程建设,在一日生活中生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优化随机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其次增加自主游戏活动的时间,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再次建构家庭教育课程,提高家庭教育的保教水平,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加强专业培训力度。一方面要规范、丰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保障教师入职前专业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在培训名额的分配上应更多的关注相对较落后的农村园和民办园,以缩短城乡幼教的差距,促进学前教育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立合理的幼小衔接机制。大班处于幼儿园小、中班与小学低年级之间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孩子要为入小学做好相应的准备,这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上应有别于小、中班,而不等同于小学。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就需要幼儿园和小学间相互沟通,一方面要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就准备的内容、准备的时长、采取的方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另一方面要联合家长、社区,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做好幼小衔接的宣传工作和准备工作。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历史发展脉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这一现象是在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要想根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保教方法,加大对科学保教的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等多种途径,逐步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04)

[2]吴媛媛.建国后幼儿园“小学化”的历史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

[3]索长清,姚伟.文化价值视观视角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01)

[4]王廷廷.“镣铐”下的孩子—多重视角下的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5)

[5]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2014(01)

猜你喜欢

小学化倾向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
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几点思考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
要想花开果硕, 切忌拔苗助长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