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9-09-10谢祥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32期
关键词:中学音乐意境教学实践

谢祥彬

【摘要】提升音乐教学,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初步了解初中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实践;思乡曲;意境;文化音乐

新课标给我们上好音乐课明确了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音乐课,在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在文化基础上去感受、自主发展中体验音乐的兴趣与愿望,在社会参与下使他们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从而在音乐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的。

2019年5月7日,南雄实验中学开展了浈江、始兴、南雄三地初中音乐教师同课异构活动,课题是湘艺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思乡曲》。笔者上完公开课后,听课老师的客观评价、韶关教育科学研究院陈亿红老师的培训和指导,让笔者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笔者从備课到磨课上课,再到教学反思,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现代的信息技术等,都作了新的尝试,收获了一些经验。但是,要上好一节优秀的公开课,真的很不容易,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反思得出以下关于如何提升音乐教学的心得。

一、提升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音乐教师要外树形象和气质。聪明、自信、大方、优雅,都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来,要通情达理,温和儒雅、举止端庄、亲切随和、风度翩翩。做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教师,才能唤起师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学习。在课堂教学上,外树形象、内强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人格魅力。

如,袁水清老师的音乐展示课,导入环节,简洁准确,图文并茂。让学生进入忧伤,思念的意境。漂亮的课件,优美的设计,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在快乐中探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杨文慧老师的音乐展示课,音乐表演和音乐律动发挥地淋漓尽致。她吐字清楚,亲和力的教学态度,优美到位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音乐带来的律动美。学生都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时空中,音乐课堂变成情感的天地,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意境。《思乡曲》浓浓的思绪和乡愁,对家乡无限的思念,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在动作神态,音乐情感,人格魅力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生感情,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

《思乡曲》是音乐家马思聪先生创作于抗战年代的作品,正值中年的他目睹了中华大地的战火和硝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北方民众四处奔走,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马思聪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拨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弦,引发了这种柔和、伤感、落寞、思念家乡的情怀,更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仇恨和反抗的思想。如何准确把握音乐课堂这种感情的释放,让学生理解和平年代下的《思乡曲》,整个教学环节还要慎重的考虑。比如,过多地强调创作背景,或者出示较多抗战时期的图片视频,给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多多少少会有些偏差,整堂课学生就会凝聚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敌视当中,缺少了《思乡曲》原来要引发的乡愁,思念家乡的感情。

作者创作背景来源于一首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在教学这首民歌时要花多少时间?教师要不要范唱?要不要像歌唱教学一样分旋律歌词去学唱?如果学唱了,对《思乡曲》的旋律走向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聆听起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会好一些。但是,学唱时间多了,会不会冲淡了音乐欣赏课的主题,毕竟它是一节音乐欣赏课。

在分段欣赏《思乡曲》时,要不要出示五线谱旋律,还是只播放音乐视频,或者就直接播放音乐mp3?我们在做音乐视频动画时,怎样把握旋律线的走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律动的音乐美感?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对教材的研究要透彻,有深度;对教材的把握上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准确。

三、学生聆听时意境的创作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听觉思维是连接音乐的音响和人的审美体验之间的桥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思乡曲》的旋律走向,不同乐段有下行,跳进的,反复的;节奏思维上有切分节奏型;音乐结构上三部曲式思维等。音乐情绪上的类型,表现有优美的情绪,忧伤的情绪,激烈的情绪等等,我们在分析音乐作品的时候,要在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肢体协调能力以及与人配合的能力,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思乡曲》第一乐段缓慢,忧伤,柔和;第二乐段欢快,记忆,甜美;第三乐段缓慢,悲愤,思念,深沉。学生聆听完《思乡曲》之后,优美动听的旋律,久久的在耳边回荡,回味着这段忧伤,柔和,淡淡的乡愁。有的孩子还能哼唱一段旋律,音乐作品的情感画面,产生的意境总会在脑海中保留一段时间,这是学生在文化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再现和创造的审美过程。

听觉思维是学生对音乐作品意境创造的基础,重视学生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全身心地去感受音乐,带着深层次的问题去聆听音乐。有效地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健全人格。

四、文化中的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多元音乐文化为载体,体现了文化与音乐不分离。音乐的原本是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但仅有对音乐音响的感知是不够的,要通过文化升华对音乐的感悟。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相应的文化背景。任何经典的艺术作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思乡曲》写的是思乡,但有其当时的社会背景,背井离乡的生活。《城墙上跑马》是一首内蒙民歌,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调式的暗淡、柔和的音色,优美的旋律,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动脑思考。所以,学会音乐思考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思乡曲》教学,这节课教师不能有过多的语言,特别是在分段聆听的时候,说着说着就会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而学生没有自己亲身曲体验过音乐,即使体验了,但答案已经被老师说出来了,再回答也没有什么意义了。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音乐也是在表情达意,学生对于音乐的文化理解学习,不能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资料的翻阅,而是要学会音乐思考。只有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音乐教学是通过音乐文化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因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然而一旦瞧见美的事物,就一定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中,作为自己的滋养,因此也变成了高尚和优美的性格。为什么有些同学聆听完《思乡曲》之后,呈现如蜻蜓点水般很随意的,满不在乎的状态,有的同学甚至一点音乐感觉都没有,更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意境的再现和创造。缺少了音乐文化的支撑,音乐表现再怎么有情感,有形象,有内容,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都显得很苍白,空洞无物。所以,音乐教学要重视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升华对音乐的感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欣赏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同课异构音乐欣赏课《思乡曲》的实践教学,笔者在分析和思考后,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切实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5).

[3]梁侠宾.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兴趣的培养[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学音乐意境教学实践
春色满园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