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主题课外阅读中的运用探究
2019-09-10黄雪晶
黄雪晶
摘 要:提高主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主题课外阅读是提高课外阅读实效的途径之一。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能让学生在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时解读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脉络,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流溪小学中高年级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语文主题课外阅读中的运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主题课外阅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当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指出不仅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海量阅读,多读好书,还明确规定了小学中高年级课外阅读的总量。但在种类繁多的读物中如何筛选有益的书籍进行阅读,且能把课外阅读所汲取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长久地保存在脑海当中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主题课外阅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
一、巧用思维导图,激活主题课外阅读
主题课外阅读指的是依托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而开展的课外阅读,如教师可根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各单元主题整理出本学期要阅读的课外阅读篇目,这样不但能实现课内外的衔接,而且能为学生在庞杂的课外读物中提供一个导向,有目的地选择同一主题的读物,提高课外阅读实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我们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参考书目,可要学生们在枯燥乏味的文字堆里保持阅读的兴趣并不是一件易事,更别提通过主题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将思维导图合理地运用于主题课外阅读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1. 导图引读,确立阅读主题
主题阅读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要想让他们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在开学初就要指导他们利用思维导图,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整理出主题阅读书单(见图1),以便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2. 导图“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在阅读时,心理活动支配着阅读活动,阅读时的断续、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理解的深浅、阅读收获的多少都与人阅读时的心理活动有关。即如果孩子们是带着愉悦的心情主动阅读,那他在阅读中吸收的知识将会更持久,更容易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反之,则会出现过目即忘的糟糕境遇。因此在确立主题阅读篇目之后,就要设法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而思维导图导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读书的故事,教材的编排目的性也很强,从名人读书故事到自己的读书故事,从精读课文的理解分析到口语交际的分享再到习作,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展开的。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先让他们通过单元群文学习感知单元主题,再收集名人读书故事进行口语交际,接着讲述自己与书的故事,深化这一主题。
又如学生学习《曹禺读书的故事》时,可以按照人物、事例、启发、好词四条分支绘制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童话、小说、神话、科普等类别作为分支。
如此这般,根据单元主题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还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单元主题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并成为他们持久地坚持下去的动力。
二、活用思维导图,助推主题课外阅读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让知识便于记忆,可将知识放进一个构造好的模式里,且运用这个模式有助于理解并掌握其他相类似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迁移。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就是布鲁纳所说的“构造好的模式”,因为思维导图有由中心主题向外发散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课外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归纳、创新,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1. 活用导图架构,统筹主题阅读
要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让学生在开学初做好阅读规划。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制作主题课外阅读的规划图(见图2)。
2. 展示交流导图,助推主题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通过交流制作的思维导图。交流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同桌间的、小组内的、滚雪球式的等;当然,必不可少的是全班性的交流。交流的内容也是有要求的,因为在思维导图中呈现的都是关键词,比较简洁,也便于学生记忆,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维导图框架出发。例如在交流名人读书故事的时候,笔者就是让学生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发展顺序,用上一定的关联词把图上呈现的关键词串起来复述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及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因此种方式有趣,不需要死记硬背,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主题课外阅读的质量也快速提高。
三、运用思维导图,深化主题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学生无论是阅读单篇文章,还是阅读整本书,至少要经历“初读、再读、三读”三个阶段,才能真正读透文本,而在这三个阶段當中,对应的阅读方法分别是“略读、精读、跳读”,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边读边记,才能真正掌握。传统的线性读书笔记虽然能让学生记住课外阅读所获取的信息,可这种记忆并不持久。如果运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读书笔记,那么他们的阅读记忆会更为长久,且画思维导图是需要提取关键词的,这就训练了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并需要配以图文来梳理出清晰的脉络。绘制思维导图,能让学生与作者近距离对话,解读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他们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1. 凭借导图,初读感知
学生初次拿到主题课外阅读书籍时,笔者会让他们先从封面、内容简介、目录、封底、感兴趣的内容等方面去初步感知整本书的内容,然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大脑获取的信息可视化,使学生对将要细读的内容有宏观的了解,为以后的精读做好铺垫。
2. 借助导图,精读感悟
在整体感知之后,就要展开第二轮的精读。这时,可以从人物、事件、感悟三方面来绘制三张不同的思维导图。下面以《稻草人》一文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精读的。
1. 梳理人物,感知性格特征
这一张思维导图以“《稻草人》中的人物”为主题词,童话中出现的人物分别列为一个一级分支,第二级分支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级分支是凸显人物性格的关键事件(见图3)。
这张思维导图其实就是《稻草人》的人物全景图,通过这张图,学生不仅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概貌,且对童话中所出现的人物的性格及经历有了清晰的了解。可以说這张图再现了整个故事的情节。
2. 关注事件,体会人物内心
这一张思维导图是上一张的延伸,中心主题词是“《稻草人》中的事件”。在学生完成《稻草人》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的梳理之后,采取精读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每一件事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稻草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见图4)。
通过这张思维导图,学生关注到了人物所经历的事件,并对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提取了关键词,进而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 感悟分享,升华阅读情感
通过这张思维导图(见图5)的绘制,学生再次与书中人物产生情感碰撞,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知道了“稻草人”富有同情心,能替别人着想,想极力帮助别人,但又由于不能动弹而无能为力,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要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要懂得给予别人关爱等道理。
总而言之,在阅读《稻草人》时,学生在四次绘制思维导图(见图6)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了深度对话。故事以“稻草人”的倒下结束,可见作者内心的无奈、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这样的情感透过这篇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学生的年纪虽小,但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早已被“稻草人”的行为所感动,也为“稻草人”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愤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的方式能提升主题课外阅读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保证,阅读能力也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学生在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时,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的过程,就是在与作品人物乃至作者深度对话的过程。这时,学生不再是机械地阅读,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宪华.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3(Z2).
[3]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边会艳.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语文主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18YQJK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