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国情怀扎根学生心灵
2019-09-10林纯
林纯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是因为这种家国的同频共振,作为个体的国人应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向积极、正面、良性方向发展的思想理念。素养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学科课程的改革,2016年国家将历史学科教育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价值观”改为“家国情怀”。这标志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然而,当代的初中生成长在和平年代,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对于乱世的英雄人物的行为和情怀理解比较片面,甚至漠不关心。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传播家国情怀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开拓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有助于初中学生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教育素材,这些都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先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宋“精忠报国”、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国“我以我血荐轩辕”,到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反映出历代中国人民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些家国情怀都凝聚着国人伟大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斗志。因此,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中能够充分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将之与国学、时政热点等联系起来,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3. 有助于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有句名言:“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好老师。学生若觉得教材内容枯燥无趣、距离遥远,自然不愿意主动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发现历史教材中的趣味性,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从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分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英雄志士怀着保卫祖国、济世安民的思想上下求索,从容适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胸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利用这些史料,结合人物的爱国情怀、为国奉献的历史事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育中培育家国情怀的策略
1. 充分挖掘初中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资源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可传承的文化传统。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事迹和人物,从中提炼出家国情怀的素材培育学生。比如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以丝绸之路为依托的家国情怀内涵极为丰富:张骞“凿空”,应募出使到充满未知的西域,两次被匈奴抓住,在威胁和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最后将一路探访西域的成果带回汉朝,推动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的开通。通过诸如这样的故事讲述,学生自然而然會被张骞舍生忘死、家国大义的精神所感动。教师在讲述这些事迹时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不辱使命的伟大信念和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教学的扩展
鉴于初中学生课程安排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有限于教学时间计划,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就一个历史情节或片段,进行过于深入的讲解和探讨。为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行为的引导,通过布置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收集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定期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事件中的家国情怀。结合当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PowerPoint、视频、动画,甚至是微课程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收集、探索和成果展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国家文化的认可,而且教学主体从教师转换到了学生身上,有利于培育其家国情怀素养,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3. 联系本地伟大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引发情感共鸣
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比较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地伟大人物的事迹,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服务。例如,讲到近代民主革命进程时,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我国的仁人志士纷纷发起了爱国运动,反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其中,梁启超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积极策划,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孙中山首次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建立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介绍到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来自我们广东的时候,想必学生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心潮澎湃,甚至会暗下决心,为家乡、为祖国增添光彩。
三、初中历史课堂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
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要发挥最大的导向作用,把核心素养的思想与平时的教学方式、专业发展、历史家国情怀等贯穿到教学设计中,让其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总体效果。所以,为了更好地整合教育理念,从历史事迹和人物中抽丝剥茧,将这些史实升华为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需要培养深厚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质。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满足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2.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当代教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的要求下,历史教师更应该热爱工作,坚持学习,广泛阅读,关注时事,与时俱进,将具备家国情怀教育的时事素材引入课堂,为课堂注入活力。同时,教师应该热爱生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传播正能量,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家国情怀素养。
3. 教师要选择理性的方法,因材施教
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理性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心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理,家国情怀是人内心的一种情感依托,学生必须自觉、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构建,不同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肯定也不一样。所以,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更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施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感。
总而言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家国情怀素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家国情怀教育网,让学生沐浴在和谐的家国情怀教育情境中。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具有民族自信心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并使其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