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2019-09-10李欣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1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小学德育教育

李欣仪

[摘 要] 责任担当,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承担份内的角色和职责,从个体角度来说是主动对行为和结果负责。它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是新时代赋予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文中将阐述时代社会对“责任担当”素养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下小学德育教育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个人及社会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责任担当;小学德育;教育

一、关于培养“责任担当”意识的迫切性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内涵是:学生应该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责任担当”从属其中一个维度,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由于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长辈的宠溺等原因,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和能力,较少有培养“责任意识”的机会,自私冷漠的思想和行为随之产生。随着国际化浪潮的推进,处于祖国南端的广东,中西文化交汇,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刻不容缓。

二、“责任担当”意识与德育的关系

“责任担当”意识是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综合和内化,它包括对社会的关心及牵挂,对自己分内职责的克制和尽责。反之,“责任担当”素养能深化同理心、爱心、感恩心,加强优良品质的培养。因此具有“责任担当”素养的人在品德思想的牵引下很难做违法悖德的行为。

德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让受教育者在参与过程中发展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落实,某种程度回应了德育教育中的要求。

三、基于德育教育落实“责任担当”意识的措施分析

责任担当,本质属于情感范畴,展现了个体价值观及道德修养的个人内涵。与与生俱来的感情不一样,它更需要后天培养。个体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保护环境、诚实友善、认真学习、与人和平相处等优良品质都属于“担当责任”。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作为情感范畴的教育目标,要经历价值观念的接受、形成,最终才能实现内化,通过行动外在表现出来。基于核心素养层面培养“责任担当”意识的这一目标,让德育工作的开展思路显得更清晰。

(一)尊重个体,强化角色认知

平等尊重唤醒自我意识。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小学阶段,孩子的个体主动意识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但在社会层面,小学生大多没有被看作有个性的独立存在,多是当做社会或父母的附属物,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学生是独立完整的个体,师生的平等对话、民主平等的班级环境等都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个人意识。还给个体独立的身份权,才能赋予个体的责任。

基础德育教育强化角色与担当。“知”是行的基础,落实“责任担当”的素养,小学生的社会角色解读必不可少。不同的环境意味着不同的角色职责。《小学生守则》的学习、入队宣誓、升旗仪式、班级值日劳动等扎实的德育基础活动教学,能让学生从环境氛围中获取自身的角色,从而增强行动力和判断力。

此外,校本课程可按需补充。我校的教育工作中,关注男女学生的性格培养差异,制定了“阳刚男生”“ 优雅女生”的行为规范,从衣着、行为、兴趣等方面作指引。这也助于学生从性别认识自己,为未来将担任的不同社会角色作准备。

(二)发挥班级文化的主阵地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班级也是一个微观的小社会,可以借班级文化建设,完善“责任担当”素养培养的主阵地。

第一,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对学生的德育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利于培养是非观、孕育集体主义精神。设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并通过班徽、班号及集体互动激发集体意识和荣辱观念。制定并落实合理的班规,在制度约束中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二,落实自主班务管理制度。“我管人人、人人管我”的班务自主管理制度,让每一个个体都体验管理者和被管理的角色,有利于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其过程包括:定岗定责,熟悉班务工作内容;在岗评价,每周班会通过自评与他评评定工作情况,对落实到位的同学大力表扬;定期推选出“自主管理之星”,以“榜样示范”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第三,在班级内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从班干部核心成员的培训会议开始,将“责任”放在评价的首位。同样,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看重从“责任心”等品质评价同学,而非单纯以“能力或学习成绩”论断个人。

(三)德育实践活动引领提升

“行,是德育的关键。”结合学校每周组织的德育主题活动丰富其育人内涵,如 “清明缅怀先烈”“国家安全教育日”“315学雷锋广东扶贫济困日捐款”“献礼母亲节”。

首先,班主任自身要充分备课,了解主题的意义和学生对课题的困惑。

二是要精心组织策划。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做好学生与主题的“关系链接”,让学生品味自己所属的社会角色。同时,学生也可分享身边相关的素材内容,让主题更贴近生活和实际。

三是做好校内外链接。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延展德育主题和德育活动的范围。校外实践活动也是移动的课堂,能提升学生认知。例如,我校在进行缅怀先烈的活动中,让学生向长辈收集已故先亲的故事,品味并传承祖辈的精神品质;母亲节,学校拟定母亲节爱心卡指引,指引学生完成一系列感恩行动。

四是要总结反思。德育实践后往往容易因时间关系缺少结尾。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日记作业或者口语交流等,及时让学生沉淀独特的感受和收获,将德育实践加以利用,内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其“成长”。

(四)有理有据,多元评价

教学目的应该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即“责任担当”素质的考核应当以是否确实培养到位作为依据。同时,评价应该多元化。以我校德育项目为例,可从中参考评价的方式方法。

在贯穿学期的校本德育课程“雏鹰争章”活动中,我校将“责任担当”的素质考核具体化,将其分解育、智、体、美、劳等素质。不同板块则由不同的评价主体把关。智育板块的“华气学子”需要学生将学科作业、作业登记本交由学校选定的评委教师评定。劳、美育板块的“锐气少年”的评定中,除了音乐、美术老师,家长也要从学生有无每天承担家务方面进行评定。德育板块的“灵气少年”中则需三位同学的同伴评价。从学校、家庭、同伴关系打造立体的环境,以多主体和多元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的素质。

四、结语

于个人成长、社会安稳及祖国强盛,个体的“责任担当”的素养不可缺少。德育教育,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故“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也需要经历从认知内化到行为外化的转化过程。立足于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结合各自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立体的环境下自我发展,在无声中孕育“责任担当”的种子。统筹校内的德育教育,挖掘德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将“责任担当”贯穿在育人的思路中;突破学校围墙的局限,将正确的家庭教育、社会之风引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观念,从而更好地成长,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华跃. 淺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A]. 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8:1.

[2] 王勇. 抓好有效德育 发展核心素养[J]. 读天下(综合), 2018(4):163.

[3] 张丽霞.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小学德育教育[J]. 学周刊, 2018(01):173-174.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小学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新常态下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