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心理学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2019-09-10曾维玲林银芝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1期
关键词:色彩

曾维玲 林银芝

[摘   要]儿童的绘画往往能表达出他们的情绪、意志、愿望、态度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分析儿童的绘画作品,有利于了解儿童行为、思想和情感。本文笔者将阐述自己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绘画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利用色彩、线条与形状以及绘本的再创作三个方面帮助儿童调试情绪情感,以达到健康心理的培养目的。

[关键词]绘画心理学;学前美术教育;色彩;线条图形;绘本再创作

一、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述

绘画心理学是精神分析重要的投射测验方法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医学家柯赫树木人格测量法,奠定了绘画心理学的雏形,随后绘画心理学被引入心理临床试验,并应用在特殊心理疾病的治疗。

儿童绘画要素主要是色彩,线条形状和布局结构。心理学家认为笔迹是心迹的表达,顏色是情绪的宣泄,结构是人格的解读。创作者自己都不容易察觉的潜意识容易在绘画中浮出。孩子预防机制浅,心理防御小,绘画心理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儿童绘画为我们提供了窥探他们内心想法和情感的窗口。成人要实现绘画心理技术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掌握丰富的绘画心理分析技巧和经验。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要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关注幼儿自由的思想表达,保护幼儿创造的激情,引导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调动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从而促进品德教育以及智力的开发。但传统的美术教育以追求“像”为标准,以“美”为宗旨。许多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经意就撇下了《纲要》的要领和精神。比如,为了追求画面的整洁,过多采用剪贴拼接画的方式;为了追求色彩的和谐,给孩子固定材料的使用;为了追求形状的合理,过度使用填色涂色方法等。材料选择狭隘,操作形势刻板,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这种不恰当的审视标准以及居高临下的态度没有考虑到到孩子实际年龄、能力范畴以及孩子作为创造者的真实感受,也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内容的关注。

孩子的思想每天都在进步,摄入的信息也越来多,知识储备越来越厚实。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在语言能力有限的条件下,绘画成为有效而便捷的输出端口。在这个层面上说,绘画心理学走入幼儿美术教育有其必要性,将为眼下国内幼儿美术教育的改良带来新的契机。

三、绘画心理学在孩子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孩子美术形式简单多变,内容丰富,思想跳跃具有延展性,这决定了幼教工作必须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以作品结合口述的方式,发掘孩子内在思想,并以水过无痕,春风化雨的方式,补配孩子所缺的心理营养元素。接下来笔者将在绘画心理学的基础上,从色彩、线条与图形以及绘本使用方面探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实践。由于3-6岁孩子的培养重点在于绘画兴趣的激发和维持,不宜过多涉及美术技巧技术,因此本文不涉及布局结构的探讨。

(一)色彩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点

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的情绪,也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孩子对颜色的偏好,反映了他们的特定时期特殊阶段的心理状态,甚至是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水平。比如,喜欢红色和黄色的孩子比较热情开朗,目标感和成就动机很强,但也因好胜心过重不能很好体恤他人;喜欢蓝色和紫色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较为安静沉静,但是在集体中有消融自己、隐藏自己的趋势。教师可以通过颜色认识、了解到孩子的个性特征。

教师首先要鼓励孩子自由地分享和表达。孩子作为创作者,不论用什么色彩,画什么线条,什么结构布局,都是在用画面呈现他的部分心理动态和情绪。当教师发现某个孩子过多过度使用某种颜色的时候,需要引起注意,用建议和提示,让孩子调整色彩使用,不可强逼,更加不可以评判。孩子愿意尝试教师建议的其他色彩之后,教师要把握度量和分寸,循序渐进,逐步渗透。比如面对习惯用浓黑色的孩子,可以鼓励他添加一朵红色的小花或者一片黄色的叶子。当孩子调整后,教师要做及时的反馈和肯定,以正面强化他不断改变和创新的动力。

(二)线条与图形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点

3岁的孩子精细动作正在发展,对抓笔感觉到吃力,更别说会画一个规范的图形。因此他们的绘画是一种涂鸦。这是视觉经验和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产物,是本能的表现,不具有创作的意图。但是他们会画不规则的圆形,椭圆,然后在圆上面反复涂抹,这正说明孩子创作的渴望在萌发。当画笔和颜料涂出画面外时,孩子会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及时调整收回,这说明孩子的画面界限感已经逐渐生成了。针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教师要重点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材料,布置方便孩子涂鸦的环境,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回应或鼓励。在孩子绘画过程中,老师要细心发掘孩子的潜在思想,并及时肯定孩子的实践行为,尊重他们的创意,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

孩子到了4岁开始有意识地做具象表现,能发现现实、思想与画面之间的关系,加上不断接触新的概念,会画出以符号和形象为代表的图形。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人物画以蝌蚪人,火柴人为主,表情夸张,没有空间秩序的概念。物体星罗棋布,四处散开,但是出界情况明显减少。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教师可以多做一些世界名画作品赏析,利用绘本故事介入或者同伴相互赏析的方法,让孩子自觉自主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停留在3岁的涂鸦状态,即便涂鸦的秩序感增强了,这仍意味着孩子的认知、控制能力和情绪发展等仍未达到同龄孩子水平。这样的孩子若排除了智力因素的情况,有可能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

孩子到了5-6岁,绘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仍习惯画圆形、类圆形物体,方形、三角形、梯形逐渐成形,且基本都是一笔画成,无意义的线条和图形减少,图形有了水平和垂直的关系,天空和大地有了明显的区分。随着心智发展,他们开始尝试把画面填满,内容充盈。教师可以开展限定主题的绘画练习。比如在人物画中,当孩子习惯性画完一个火柴人就开始着笔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他,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眉毛是怎么样的,鼓励孩子聚焦到一个事物,并不断完善它。这样能有效提升孩子的专注能力,使孩子把精力和重点调整到一个小的范围。多次的聚焦能有效帮助孩子积累绘画经验,精力和思想不再漫天飘荡的时候,自信和成就感就出来了。

(三)绘本故事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点

绘本是最适合孩子的启蒙读物,对孩子的认知和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台湾心理治疗师童玉娟提到,如果孩子在学习创作时发生情绪情感反应,教师应该就其情绪选择合适释放情绪的方案。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就某一个主题,鼓励孩子自己创作绘本,是一个很好释放情绪能量的方法。如果教师有意把心理健康培养的目标结合到美术教学中,选择恰当的绘本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选择美国斯贝曼的《我好害怕》绘本对孩子开展四大基本情绪学习中的恐惧情绪教育。教师引导孩子学习故事之后,将故事中的几个重要情节提列出来,把图纸折成四分格,让孩子把听到极大声音的时候、晚上做恶梦的时候、感觉到害怕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四个场景画出来。孩子学习过故事了,他们容易把自己的情绪代入到故事的主人公上,孩子将察觉并识别恐惧的情绪,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描述画面的时候,教师可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教师在整个情绪绘画、情绪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温暖,真诚,接纳,尊重和持续关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童玉娟. 亲子心理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18.

[2] Jerry M.Burger. 人格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3]杨凯. 浅谈色彩在孩子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J]. 大众文艺, 2018, 450(24):214.

[4]将秀娟. 浅谈孩子美术[J]. 教育周刊幼教天地, 2019,07:177.

[5]王楠. 视觉写实初期儿童的绘画心理学投射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6).

猜你喜欢

色彩
自然的色彩——黄(下)
自然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下)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