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探究
2019-09-10秦君丽
秦君丽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的板书是文本的浓缩和再现。板书设计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优秀的板书设计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客观反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语文教学板書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进行了具体的探究,以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
随着新课改在各级学校的全面展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而新课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存在着种种问题,部分教师板书设计凌乱、不完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路也会像板书一样,对文章也缺乏整体感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下降。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提高板书设计的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冲击,板书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被很多教师所忽视。有的教师板书设计凌乱、不完整;有的教师课堂板书时只几个字,有的甚至一堂课黑板上空空如也。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将会缺乏整体感悟,思路也可能会像板书一样凌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将会逐渐下降。新课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提高板书设计的实效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策略
(一)浓缩内容,体悟情感
板书可以提炼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的话题作为补充,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文本。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要让学生在诵读和品析中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除此以外,本文还要求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师可将板书设计如下:
将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陡峭山崖之高峻、奔流江水之汹涌等内容进行浓缩,并突出重点与联系。同时,教师还可配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感官,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这种具有启发性的板书设计能够以无声的形式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主动获得知识,推动学生自主体悟感情。
(二)揭示联系,发展思维
板书还能通过各种符号直观地表达出文本各部分内容之间和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利用线条、图形等把深奥的文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表现出链接、跳跃、强调等多重含义,解释文本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板书设计:
由《战国策》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入新课,再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引出荆轲的简介,让学生对荆轲与《战国策》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引导大家思考:荆轲的性格是怎样的?它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再设计如下板书:
开端——行刺缘起
发展——行刺准备
高潮——延刺秦王
结局——失败被斩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多角度考问题,带领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然后将以上板书进行补充,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直观形象,引发思考
板书设计具有直观、精简、全面的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适当引入有利于记忆活动和创造活动的设计方法,构建创意的造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重点掌握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外,教师还应紧紧抓住“王道”与“霸道”这一主线,因此,将《寡人之于国也》的板书设计如下:
寡人之于国也
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深入文本寻找答案,最终总结出:
霸道:以民养战,富国强兵,称霸中原;
王道:保证民生,民富国强,王道自成。
综上所述,板书设计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备课时做好板书设计,不断深入研读文本,从中提取文章的精髓,并通过精炼、实用、形象的板书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扎实掌握文章的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站在新课改角度,良好的板书对语文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不断思考,抓好板书这一载体,让板书设计为语文课堂焕发出灵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英妮.优化板书设计 提高课堂实效[J].中国农村教育,2019(26):91-92.
[2]周春燕.巧妙设计板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江苏教育研究,2019(Z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