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制度为保障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

2019-09-10邹虹尚昭琪代佳宁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教育信息化慕课

邹虹 尚昭琪 代佳宁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产生了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外已经做得很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对刚开始做这项工作的国内高校来说,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做好规划,以制度保障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與应用,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总结其他高校制度的基础上,提出9项需要规划的内容:组织机构、工作定位与原则、范围与要求、评价标准、技术与经费支持、工作量认定、成果推广与业绩认定、知识产权保护、成绩记载与学分认定等。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教育信息化;慕课

中图分类号:G642.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14-0190-03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s

with System as Guarantee

ZOU Hong,SHANG Zhaoqi,DAI Jian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enzhen),Shenzhen  518055,China)

Abstract: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as produced an online open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ery lively online open courses that have been done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have just started this work. How to plan well from the top design of the school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s with system guarantee is very important.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othe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nine contents that need to be planned:organization,work orientation and principles,scope and requirements,evaluation criteria,technical and financial support,workload identification,achievement promotion and performance identification,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record of achievements and credit identification,and so on.

Keywords:online open course;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MOOC

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意义

在线开放课程包括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或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开放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或私播课)。一般来说,MOOC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自由选修;SPOC在校内给本校学生使用,与实体课堂相结合。

在线开放课程是“课”,涉及到学生选课、(校内使用中)排课、课程完成之后的成绩记载和学分认定、教师工作量的认定,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质量保障、针对课程开展教学研究、评奖评优等各项工作。

与传统课堂相比,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在线开放课程,具备一些优势:

第一,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和精细化。在制作课程的时候,经过精心打造和仔细推敲设计之后,教学资源是最佳的。

第二,教学设计的信息化和教师工作量的轻量化。针对课程的前期建设会比较辛苦,但是课程建成之后,通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知识点梳理、作业、互动,可以减轻教师重复讲授的工作量。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互联网+”的教学体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和讨论的过程,大数据的应用能够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线下的教学重点,用多种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第四,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是二者相互促进的产物,用课是灵魂,在线课程的建设将会推动教师思考如何用好课或上好课、如何顺势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2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虽然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外做的很火热,但是对于国内刚起步做这项工作的高校来说,要推动这项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第一,很多老师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在线开放课程是什么,从他们的角度理解,这是很复杂的工作,比如要写脚本、录像、上线等,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第二,很多课堂授课效果好的老师,是因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了讲课的激情,但是在面对摄像机镜头录像的时候,因为没有学生的互动而不能完全展现讲课风采,这也是老师不愿意尝试的一个原因。

第三,有的老师觉得学生选择线上课程,主要是为了更简单地获取学分,其实并没有好好上课。

第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学习时间,甚至可能会提高课程难度,所以学生也会衡量该门课程是否值得他们付出这么多,而学生的反馈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第五,从学校管理層的角度来看,在制定工作规划、拟定制度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让老师们改变观念,如何让老师们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如何让建成的课程有效地在校内实施翻转教学,如何让引进的校外课程真正在校内落地,如何让老师和学生都从此项工作中受益。

3  国内相关高校针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制度综述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管理等,意见要求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要把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教与学的管理、激励和评价机制。

北京大学在2014年11月发布了《北京大学慕课运行管理条例(试行)》,条例明确了慕课建设的组织机构、培训、申请与审批的流程,执行过程与学校督导环节,工作量计算、经费保障与技术支持,知识产权等内容。

清华大学在2014年1月发布的《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在线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动在线课程和平台建设”,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在线教育办公室、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设立在线教育课程专家工作组;按照“学校支持、院系负责、教师投入、学生参与”的原则推进课程建设,在认定工作量、配备助教、经费、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激励政策,并推动本校学生选修学校认定的在线教育课程。

西安交通大学2016年11月发布《西安交通大学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从课程规划与建设、管理与运行、应用与评价、支持与保障等方面明确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细则。学校成立在线课程,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在线课程的规划、开放与应用推广。针对利用在线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校内教学课程,学校配备研究生助教,并将助教的遴选、培训、考核和津贴发放纳入学校研究生“三助一辅”管理体系。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运行等方面予以经费支持,核对开课工作量、并评选表彰精品。

复旦大学2017年12月印发《复旦大学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管理办法(试行)》,设立本项目支持教师开展自主类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适用于非学校牵头的教师自主建设课程,强调基于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改革实施,项目管理采用“经费预拨-项目立项-课程验收-运行跟踪”方式,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的申报条件、流程,项目建设、验收和运行要求。

4  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制度建设

综合国内相关高校针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制度,从以下九个方面给予制度保障。

4.1  组织机构

在学校层面应设立由校领导为组长、相关事务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成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本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与管理,还应该设立专家组指导、培训课程教师,督导课程质量。

4.2  工作定位与原则

学校应明确此项工作是为了深化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深度、协作式、探究式学习,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秉持“建以致用、共建共享、统筹谋划”的原则,让老师和学生在此项工作中都能受益,共同提高。

4.3  范围与要求

针对划入在线开放建设的课程要有统筹规划,分类别批次、梯队建设,引入“课程群”的概念建设专业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文理通识类课程等不同类别的课程;优秀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共建共享,既要服务校内学生也要对外开放,服务社会;一些不适合对外开放的课程,也要鼓励教师开展用于校内教学改革的建设尝试,或者引入其他高校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要明确学校、学院、课程负责人、课程团队分别承担的工作要求,课程的建设要求、开课运行要求(包括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要求)等。

4.4  评价标准

作为一门课程,从建设到应用,不仅要有要求,还需要制定评价标准,包括课程建成之后的验收标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质量标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等,标准需要具有明确性、科学性、可执行性,需要从教学或学习目标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课堂和课后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及完成的学习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4.5  技术与经费支持

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的产物,在课程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涉及到信息化教学技术、教学环境、课程平台等方面,学校要提供相关技术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建设思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等教学培训。经费支持则包括建设经费、制作经费、运行经费等。

4.6  工作量认定

工作量的考量是很多老师关心的问题,学校层面要考虑到教师在尝试教学模式改革时付出的工作量,并予以明确和支持,这些工作量包括教师建课的工作量、线上开课的工作量、依托在线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的工作量、针对引进的在线课程在校内辅助教学的工作量。特别是采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课程,教师可能有部分学时在线上完成、线下教学环节并非是传统课堂的全部学时,学校和学院要承认该课程进行了的完整学时的授课,并针对首次开课考虑予以学时翻倍鼓励。

4.7  成果推广及业绩认定

针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成果,学校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者优秀教师(团队)的方式予以肯定和推广,采用优先立项的方式推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对于将此项工作做得特别突出的老师,例如所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持续选课量大、学生评价好),或者被多所高校引进用于校内教学并受到学生的认可等,在职称评定的时候能够开启特别的通道,这一项政策应适用于所有潜心教学、被学生所认可的教师。

4.8  知识产权保护

针对依托校外平台开放的在线课程,学校、教学团队、平台要签订知识产权协议,明确课程知识产权的归属;同时,学校也要提醒教师在制作课件所使用的素材时要标明出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产权纠纷。

4.9  學生成绩记载及学分认定

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应将线上学习环节(包括教学视频观看、线上讨论、作业、小测验等)、线下学习研讨和考核等多个环节按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针对学校引进的在线课程,如果能安排教师辅助学生自学,应将线下辅助学习环节的成绩按比例计入总成绩。对于没有条件安排辅助教师的线上课程,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及学分认定标准,要求学生完成线上学习环节并达到规定的成绩才能认定学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又能公正客观地考核学生。

5  结  论

路阻且长,行则将至。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必然之举。学校一定要做好建设和应用的顶层规划,不能一股脑儿地让所有课程转型成在线开放课程,或者要求所有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定位,规划好要建设或可建设的课程、引进的课程、适合或应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牟蕾,张军,万小朋.发挥在线开放课程效能  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 [J].中国大学教学,2017(6):54-5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2015-04-13.

[3] 北京大学教育部.北京大学慕课运行管理条例(试行) [E B/OL].http://www.dean.pku.edu.cn/web/rules_info.php? id=76,2018-04-24.

[4]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36/201702/t20170228_297560.html,2017-02-28.

[5]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西安交通大学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 [EB/OL].http://phych.xjtu.edu.cn/info/1035/4207.htm,2017-05-23.

[6]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复旦大学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管理办法(试行) [EB/OL].http://cfd.fudan.edu.cn/zhidu/1769.html,2018-11-30.

[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观察报告(2016)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8-25.

作者简介:邹虹(1985-),女,汉族,江西赣州人,七级职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教育信息化慕课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