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9-09-10尹丽凤
尹丽凤
【摘要】小学语文这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语言文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朗读是语文学科学习中关键的一环,语文老师面对一年级新生,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感,为后期深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从一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实例着手,分析教育工作者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供同行参考与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会提升对全面型人才的要求,自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更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验。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对朗读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视,虽然其中仍有问题存在,但较之传统教育体系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基于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分析问题,积极改进朗读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以此带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朗读教学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是必要的,但现在很多老师给予朗读教学的时间不够,朗读的内容和主体也比较单调,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停留在浅层次,导致学生对朗读提不起兴趣。作为夯实基础的关键期,认识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朗读教学的时间不足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时间安排上往往容易忽视朗读环节,导致朗读教学的时间不充足。一是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大纲设置中,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和能够阅读往往是主要目标,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是直接导致朗读教学时间不足的原因。二是从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中脱离出来需要漫长的过程,朗读教学的效果往往难以直接反映在考试试卷中和老师的教学成果当中,必然会影响语文老师教学中对朗读环节的重视程度。三是朗读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长期的练习过程,这一现实导致了师与生总体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2.朗读内容单一、朗读主体匮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全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要求。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是多元化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会形成语言感觉,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语感”,语文老师本应该重视不同学生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但由于单一的朗读内容和朗读主体,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朗读学习需要,难以保障个性化朗读的实现。大部分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都是通过全班齐读的形式进行朗读练习,或让班级中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范读,导致语言的质地大打折扣。单一的朗读内容、单一的朗读主体抑制了学生在朗读中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发展,导致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极其有限。
3.朗读的评价标准缺乏精确性
一年级的小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低水平阶段,对语言的敏感度有限,整体的认知也有限,在朗读过程中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语文老师作为学生朗读的指导者,需要用精准、专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实际上,语文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比较模糊,评价时流于表面,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是语文老师使用最多的评价用语,但缺乏对学生朗读时语音、语调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难以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朗读是一项调动多种感官的行为,学校、老师和学生都要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优化朗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空间,传授正确的朗读技巧,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1.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增加朗读学习的时间
欲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转变着手,认识到汉语语言学习中学生们的语感、语音、语调的价值。第一,朗读是基础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而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转变对朗读教学的态度是当务之急。学校可以通过培训学习转变老师的思想,提升语文老师的综合素质。第二,要深化对语文课堂的改革,优化语文教学大纲,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时,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认字,还要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将秋之美诠释得淋漓尽致,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手深化素质教育。唯有朗读学习的环境优化,学生才能实现思想的转变。第三,语文老师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逐步提升朗读部分在整个语文课堂中所占比重,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安排,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朗读中表达个人情感,提高读文字的感知能力,是对语文教学的升华。
2.引导小学阶段学生在朗读中发挥想象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朗读得缺乏情感,是因为难以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之中,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延伸与想象,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营造意境,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生学习一年级下册的《彩虹》一课时,学生的朗读总是犹如一碗白开水,语文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在听觉的感知中让学生朗读时想象天空中那座“美丽的桥”的样子,有利于学生富有情感的朗读,锻炼学生的语感。
3.传授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活动激发了一年级小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语文老师教给学生在阅读中按照标点符号、按照词语所传递的内涵,实现有感情、有色彩的朗读,能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瞬间兴奋起来。在读到“大家注意,动物王国要在明天开大会,请你们都参加!”的内容时,语文老师让扮演狗熊的同学理解感叹号背后的感情色彩,对当时的语气有更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语文老师提供专业的朗读指导,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才是关键。
4.用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语文老师的朗读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对朗读有兴趣,能够主动地朗读和积极地朗读,提升朗读教学的效率。一年级上册的《江南》一课学习时,语文老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讀示范,在老师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所在,语文老师顺势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爱上朗读。诚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养会随着朗读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地进行改进,而在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多媒体等方面的辅助教学进行课堂趣味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规范的初级阶段,朗读对于学生语言学习至关重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一定要把教书育人的责任摆到第一位,充分认识到朗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传授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泽林,汪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4):103.
[2]耿雪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174.
[3]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