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语感基础 修炼语言功夫

2019-09-10陈秀芝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联系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朗读

陈秀芝

摘 要:夯实语感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语感;品读体会,着力于训练语感;联系生活,有效锤炼语感。

关键词:语感;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语文实践活动;联系生活

引言:

语感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感训练,夯实语感基础,多次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等。由此可见,夯实语感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夯实语感基础,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呢?

一、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语感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的确,情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诱发非常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烈的记叙文。但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的品格了解很少,也没能目睹当时长安街上首都人民群众送周总理灵车时催人泪下的场面,难以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为此,我在课前让学生动手搜集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的故事、传记、诗歌或图片、电影简介等,第一教时揭示课题后出示一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放大彩色挂图,演示课件送别总理灵车的场面,配有哀乐作背景音乐,以低沉浓重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及悼念总理的有关背景。在这种情境之下,我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时的感情色彩,使学生进入无限哀思之中。然后让学生把课前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交流一下,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情境薰陶,转化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二、品读体会,着力于训练语感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训练,也是主体自身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发展小学生思维,培养小学生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薰陶语言,培养语感,体会准确谴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但是,读要有层次性、多样性,要采用多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读的活动,使学生乐读、愿读,全身地投入。

(一)互助式朗读

互助式朗读是一种分小组讨论、交流、补充发言的形式。如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小组讨论题:各主要景点美在哪里?画出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接着各小组分别汇报交流,不足之处其它小组可补充发言。通过这一训练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颐和园的美,进行了语感训练。

(二)比较式朗读

语感训练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表达,要关心所有的学生,尽量多给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得到语感训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1.开展对话训练活动。选用故事课进行分角色朗读,举行专题对话训练,检验语感敏锐反应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朗读比赛活动。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全程参与。

3.编课本剧活动。让学生把课本编成小话剧,学生分角色排练,然后演出,感悟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4.开展办报评报活动。根据每位同学不同的兴趣爱好办不同内容的小报,充分展示个性,促使学生勤动脑、勤动笔、多交流,以实际运用促进语言感悟。

5.组织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多查阅资料,学会收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在交流中发展语感。

6.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读物所适用的不同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增强学生语感,促进语言运用和表达。

三、联系生活,有效锤炼语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锤炼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因此,夯实语感基础,还要多引导学生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仔细揣摩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语言文字。当然,这种生活经验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直接的,如《钓鱼》一课,让钓过鱼的同学来回忆,联系他的钓鱼经验,再去对照课文、理解课文。但对小学生来说,间接经验相对比直接经验要多一些。如教《视死如归》一课,当读到“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大青山”相比较,让学生评价孰优孰劣。教师抓住“更加雄伟”问学生:“为什么经王若飞抬头一望,大青山就显得‘更加雄伟’了?”教师要求学生回憶影视片中革命英雄就义时青山巍峨,苍松挺拔的画面,联系他们自己的审美经验,体会出文中以“巨人似的”“连绵起伏”的大青山衬托出王若飞的高大形象和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种情境有时可以通过幻灯、录像、录音等电教设备创设出来,再联系到具体的语言文字,语感自然就会敏锐不少。

总之,要千方百计给学生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参与、全程参与,让每个孩子有施展才华的天地,把语感教学融于教育活动之中。

猜你喜欢

联系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朗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