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博物馆研学游热潮下对讲解员提出的新要求

2019-09-10薛丹刘雅琨

兰台内外 2019年16期

薛丹 刘雅琨

摘 要: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大量研学游的相关文件,其中明确提出博物馆要树立科学旅游观, 积极开展研学旅游。讲解员作为博物馆的代言人,其工作对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齐文化博物院研学课堂为例通过分析讲解员在研学游讲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研学热潮下讲解员业务水平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研学游;讲解员素质;教育职能

2016年11月19日,教育部等国家十一部委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知识传播的殿堂,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开展博物馆研学游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博物馆研学游的开展不再是简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而是要让学生多一些求知、探索的欲望,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方式也因此发生转变,从之前的单纯的讲授式讲解变成了指引式, 这就对博物馆研学课堂讲解人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讲解员在博物馆研学游中存在的问题

研学游的形式及意义应当是寓教于乐。在研学游中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的接收知识,通过学习历史感受乐趣,才是博物馆讲解员应该重视的。齐文化博物院研学课堂《乐在其中》是最早设计的研学课程之一。齐地盛产成语,本课程研学目标是讲解员通过对“一匡天下、一鸣惊人、二桃杀三士”几个齐国成语的介绍让孩子們了解每个成语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故事,以成语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学知识、听典故、演成语。实际研学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讲解员依旧沿用了日常博物馆接待游客时的传统解说风格,讲解员负责讲,学士只负责听,致使课堂形式比较枯燥单一,孩子无法在讲解员讲课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真正能接受的内容较少,目前这一现象也是研学游讲解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而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解词内容晦涩难懂,中小学生难以接受

齐文化博物院院的讲解词大多是根据相关专家对齐地文物历史的研究所总结出来的,其中引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参与博物馆研学游的群体以中小学生为主,讲解员将日常讲解词直接应用于研学课堂的讲解不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研学课程《乐在其中》的讲解过程中,很少有讲解员能对讲解词进行二度创作,致使研学课堂上很多孩子难以全面理解讲解内容,达不到预设的研学目标,最终没有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研学游应有的作用。

2.讲解风格古板平淡,难以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员在日常讲解过程中长期养成的讲解习惯难以改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层次,什么年龄,什么需求的游客,都采取相同的方式。齐文化博物院《乐在其中》研学课堂在上课前需要讲解员引领学生对博物院展厅进行简单参观,使学生提前对研学课堂内容预习了解。在参观过程中,很多讲解员依然表情严肃采用传统单一的讲解风格,与孩子们缺少互动,导致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研学参观过程中无法保持注意力的持续集中,使本该生机勃勃的研学游变成了普通的观光游览,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也让很多学生难以对研学游博物馆留下好的印象甚至会让他们在参观完以后觉得博物馆非常乏味,对接下来研学课堂的兴趣也大打折扣。

二、研学游热潮下对博物馆讲解员提出的新要求

国务院2014年和2015年相继出台的31号和62号文件, 明确提出了树立科学旅游观, 积极开展研学旅游。齐文化博物院在研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充分认识到讲解员在整个研学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鼓励讲解员在研学游解说过程中自主挑选精华部分,在基本内容讲解的基础上,着重选择一些中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作出重点讲解,可以适当弱化科学性的一面,增加娱乐性、科普性的一面,并针对研学游专门培养了一批技能强、素养高的专业讲解团队。

1.讲解员要针对研学内容进行讲解词的二次创作

对于研学解说词来说,需要讲解员根据参观学生的状况进行二次创作,使其通俗易懂,适当减少讲解词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增加其娱乐性,引发学生兴趣,真正做出“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寓教于乐”。例如在齐文化研学课堂《齐有此礼》中,讲解员带领学生集体朗诵《弟子职》,并对弟子职内容进行解析。这个过程中如果讲解员引用传统讲解词讲道:“战国时期,齐王在稷门外建立了‘稷下学宫’,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我过古代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弟子职》就是稷下学生的守则,也是我过古代内容最全面,年代最久远的学生守则。”这种方式学生会让一些小学生迷惑:“稷门在哪?官办大学是什么?社会科学院是做什么的?......”现经过研究改良后的《齐有此礼》小课堂上讲解员一般这样讲道:“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在学习背诵《弟子职》?那你们知道《弟子职》讲的什么内容么?......对了!这就是咱们说的学生守则,其实还有比《弟子职》更早的学生守则,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弟子规》,这个学生守则是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大学——‘稷下学宫’里面来约束当时的学生的。......”如此,经过二次创作的讲解词更能引发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员讲解方式的转化

打破讲解员单一的“我知,你也知”或“我知,你不知”的教授型讲解方式,更多的采取“我不知,你也不知”的讨论探索型课堂模式,把青少年参观时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引起他们的参观兴趣, 让青少年在博物馆当中充分感受到独立和自信。例如在齐文化研学课堂《见贤思齐》的讲解过程中,讲解员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将竹简上刻有的齐文化相关人物、事件、典故、文物向学生们做简单介绍,然带领学生一起对竹简进行归纳整理,鼓励学生们说出分组原因和分组主题,并让学生讲述其中的历史故事。整堂课程在讲解员的组织下活跃异常,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能够积极参与问答,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新知识的拓展,从而达到了进行深度学习的研学目标。

3.要求讲解员具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专业能力

博物馆讲解员要依据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特点,选择在有针对性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相应的研学课程。确定课程主题过程中,需要在博物中去探索和挖掘更有价值的学习主题。同时在开发相关课程过程中,需要遵守长效性、趣味性、参与性以及互动性等原则。

(1)讲解员在设计研学课程时能从学情和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出发,能根据学校要求和博物馆自身拥有的资源两方面考虑,合理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例如齐文化博物院《齐有拓哉》课程的设计主要针对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因为年龄特点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通过讲解员简单的对拓印知识要点讲解和演示后直接鼓励孩子实地演练,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看似娱乐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传统的传拓技艺,也体现出了研学课堂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互動性、趣味性等特点。

(2)讲解员能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设计在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中并能融合在研学旅行的行前、行中和行后各个阶段。例如齐文化博物院《鞠世无双》课程的设计,讲解员引导学生在研学课程前会提前向学生介绍整个中蹴鞠的发展史,引发孩子的探索兴趣,课程开始后便可直接带领学生体验完整的古代蹴鞠议程,介绍齐云社的拜师礼并观看古代蹴鞠解数的演练,给学生分组进行单球门对抗、抹白惩罚,让孩子们通过这堂研学之旅充分感受到蹴鞠这门古老运动的魅力,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

4.博物馆讲解员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研学游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在校中小学生,所以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许多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干扰到讲解的正常进行,比如很多学生会对讲解员的课堂内容提出很多不符合逻辑的问题和质疑,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讲解员首先要正面面对,不能采取充耳不闻、自动忽略的态度,而是要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耐心的回答,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研学过程中的愉快心情。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就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所需要讲解的授课内容和知识点了解清晰、全面,不至于在被提问到细节问题时出现尴尬的情况,无论何时都要以从容的姿态展示出讲解员的良好素养,以此保证博物馆研学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能力和水平是保证研学游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体现景区风采的一个窗口。加强讲解员讲解能力的培养, 提升讲解人员讲解水平, 在研学游形势下, 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管理和培训手段, 提高讲解人员的专业素养, 使之能正确的把自身知识和研学讲解相互结合, 从而能主动引导青少年体会博物馆中历史文化的深邃和乐趣, 实现对传统讲解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吴玉珠.博物馆讲解员的语言艺术与讲解技能研究[J].戏剧之家,2018,16:227

[2]谢显纹.浅析博物馆社会教育——以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教育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6:124

[3]管锦宏.开发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展深度学习[J].中国民族博览,2019,03:239

[4]钟业喜.对研学旅行基础能力建设的探索[J].地理教学,2019,10:41

作者简介:薛丹(1986-),女,山东淄博人,毕业于潍坊学院,本科,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及文物保护;刘雅琨(1991-),女,山东桓台人,毕业于山东聊城大学,本科,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及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