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5-12-23焉香玲

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绿色教育生本教育

[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关键还在于实践,以学生为本,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倾听学生的声音,以便建立师生的民主关系,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人才,才能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职能; 生本教育; 绿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6003404以学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的根本要求,即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而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其他两项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潘懋元指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培养。”[1]孙喜亭也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以至未来,只要培养人的职能的活动还存在,就可称为教育,如果失去了培养人的职能,那也就不堪称教育了”[2]。

教育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特点,但都是针对人的品德、智力、体力三个方面展开的培养人的教育活动,都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意志、一定的社会要求。不论不同历史时期阶级意志与社会要求有多不同,学校教育始终围绕着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而展开。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主要来源渠道,教育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的程度也深深取决于学校教育对人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培养,因而人不但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教育的重心和地位也在发生变化,然而教育的宗旨不可能改变,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人的发展而进行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否则,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的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字无不渗透着对少年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也可以说能否培养出健康、乐观、向上的学生关乎祖国的未来。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能否很好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能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关乎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关乎着国家的未来与兴旺。

2生本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根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今天,学校也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培养适应新常态经济特征下的人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学校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如同市场浪潮中企业的命运一样,谁能够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从而生产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中立足。目前,我国高校已进入人才市场,是人才市场供方的主体,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战略应当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而有所调整,即从社会需要出发,调整传统教育的内容、手段、形式,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第6期焉香玲生本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教学研究2015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中,虽说学校培养人是一项很复杂的活动,不能与单纯的产品生产相比拟,但笔者认为从培养人再到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才“生产”的过程,最终人才这个“产品”能否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要,将是对学校教育过程是否能够正常发挥其培养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最好检验,可以说人才对社会的融入性、适应性就是学校教育质量的表现。学生是学校的“产品”,是因为学生是学校的教育对象,而这一“产品”在社会中融入性和适应性如何将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判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当代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也就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既要认识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素质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体现,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校教育质量与管理的亲身体验者,从而使学生成为学校最直接的价值判断者。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培养人、教育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质量存在问题,必然会在学校的“产品”质量中体现出来,直接影响到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同时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其有着自主的选择权利,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培养人、教育人,通过链接反映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市场对学校的选择,严重者则必然会被学生所淘汰。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要求学校建设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要保证学校教育与管理的质量,要做到这点,就要懂得学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基,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做到以学生为本。

3生本教育在现代教育活动中的新尝试——绿色教育理念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一体的教育,它是保护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目标的具体途径[3]。绿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是人类在教育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传统教育发展模式的理念进行更新与提升的表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大学教育基本功能是育人功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学为社会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技能的新型人才,因而高校不可避免地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主要基地。

绿色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直接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生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去寻找自然与环境相协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想达到绿色教育的目的,首先需要大学教师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的培养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大学教师“绿色教育”理念的树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教师要想树立“绿色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动中很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就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促使学生不仅在培养教育中深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熏陶,同时又能够得到和谐处理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与掌握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创造前提条件。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在高校开展绿色素质教育,使绿色观念成为大学师生的基本观念与行为模式,培养出更多的绿色人才,对提高人类全面素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4]。

4生本教育在现代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键在于实践,即如何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活动当中。这就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单纯的教育对象,而应采取以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态度,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情感上的近距离

教师应在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前提。感情是教育的基础,古人说“动人心者,莫乎于情”,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得到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教学实验的验证。本杰明·布卢姆在探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时,认为影响的因素虽然较多,但真正对学生学习效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3个:即学习者的认知前提能力、学习者的情感特征和教学的质量,它们分别发挥50%、25%和25%的作用[5]。布卢姆反复强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他们是主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自身的学习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6]。

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起纽带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乃至主导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度如何是这种作用发挥得大小的关键性因素,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一个教师在情感上与学生有抵触,学生不敢甚至不愿与教师接触,那么对教师所实施的教育活动,学生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甚至反感。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目的。要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教师必须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使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要有深邃的学术魅力与高尚的人格力量;要有良好的师德风范与坦诚真挚的情感。但这仅仅是情感接近的前提,要达到情感接近的目的,教师还必须要具有情感素质,即教师通过文字组织、语言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的表现、表情的变化等,灵活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用巧妙的语言和真诚的情感使教学活动富有感染力,用真情去感动学生,缩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进而达到与学生情感上接近的目的。在这种前提下,教师才有可能了解学生,进而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

4.2民主的师生关系

所谓师生关系民主,是指师生人格关系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特别是教师要在观念认识上真正确立师生人格平等关系,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关键。教师和学生作为相互独立的社会个体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和爱好,特别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与教师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把学生个体的人格、情感、需求放在应有的位置。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独断的传统观念,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盲从特征,这种传统教育活动中师生所具有的特点同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内部关系特点相关,学生对老师的关系具有一种半人身依附的性质,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本身就使得教师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距离,教师也就不可能做到以学生为本。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必须要以一个生命体对待另一个生命体的态度对待学生,即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人格、权利;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人生选择时尊重他们的抱负和志向,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与判断;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公平合理地对待智力与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公平合理地对待学习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公平合理地对待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公平合理地对待个性有差异的学生; 公平合理地对待家庭背景有差异的学生,等等。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建立起情感的纽带,进而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

4.3做倾听学生的教师

倾听学生的叙说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做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条件。通过倾听,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学生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而不是物质的或观念的符号,以生命对待生命的态度,施之以不同于物的教学态度与方法,才有可能做到以学生为本。

当学生的叙说被教师拒绝或有意无意地遗漏时,学生的自尊必将遭到伤害,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遭到破坏,师生的情感就会遭到阻隔,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无法实现,学生就有可能关闭摄取知识的大门,教育的危机也将出现,也就不可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师要想与学生发展民主关系,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必须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需求。

教师开始向学生倾听,就意味着教师是把学生当作自己一样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而这种接纳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真诚尊重、民主对待,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基础,这就可塑造出良好的师生民主关系,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接纳教师,为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创造了条件。

总之,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在教育活动当中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才能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猜你喜欢

绿色教育生本教育
基于绿色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艺术研究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区域教育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绿色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绿色教育”指导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创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