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9-09-10黄海葵傅明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6期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

黄海葵 傅明

[摘要]目的:观察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6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将分为对照组(33例:保留中鼻甲鼻内镜手术)与实验组(33例: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Lund-Kennedy评分均优于同期对照组,疾病控制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3%)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明显保留中鼻甲鼻内镜手术。

[关键词]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留中鼻甲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慢性鼻息肉

[中图分类号]R7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043-02

鼻息肉的发生与鼻变态反应以及鼻内长期炎症反应具有密切的联系,慢性鼻窦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鼻内化脓性炎症,慢性鼻窦炎脓性分泌物可对鼻粘膜造成持续性刺激,诱使鼻粘膜发生息肉样改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临床治疗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无法从根本上解除患者发病病因,鼻内镜手术在维持鼻腔生理功能的同时从根本上解除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因。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6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分别行保留中鼻甲鼻内镜手术个体、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个体手术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一般资料:3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男19例,女14例),年龄21-67岁,中位年龄为(48.22±1.32)岁,其中泡性中鼻甲、中鼻甲息肉样变、鼻中隔高位偏曲以及异常中鼻甲分别有15例、10例、5例、3例,病程12~21周,平均病程(18.11±0.12)周。对照组一般资料:3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23~68岁,中位年龄为(48.16±1.38)岁,其中泡性中鼻甲、中鼻甲息肉样变、鼻中隔高位偏曲以及异常中鼻甲分别有13例、12例、5例、3例,病程12~23周,平均病程(18.16±0.11)周。两组患者性别、中位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等指标经统计学验证无明显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九版《诊断学》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诊断標准,①患者均因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入院,②鼻内镜检查可于患者双侧鼻腔发现一个或多个灰白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的荔枝肉状半透明物。(2)患者均鼻部不适症状持续12周以上且鼻粘膜增厚5mm以上,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患者。(3)排除合并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

1.3方法(1)对照组(保留中鼻甲鼻内镜手术):患者术中取头高脚地位,患患者躯体与水平面呈15°或30°,手术操作者在鼻内镜下观察患者上颌窦口、后鼻孔弓等结构,于鼻腔钩突前下缘做一弧形手术切口以切除参与钩突并适当扩大窦口、病变前筛、后筛并开放前筛窦以及后筛窦,彻底清除窦口病变组织,保留中鼻甲,最后冲洗鼻腔。(2)实验组(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该组患者在鼻内镜下切除较大息肉组织,而后参考对照组开放鼻窦窦口,使用吸切器切除肥厚鼻豁膜,鼻甲游离缘以及中鼻甲外侧骨壁分别使用并用镰状刀自后向前切开、使用息肉钳除,仅仅保留中鼻甲内侧骨壁,在患者鼻腔内放置海绵填塞止血,术后第二天将鼻腔填塞物取出,静脉滴注抗生素、局部给予患者类固醇激素喷鼻。

两组患者术后2周、4周、6周均人门诊取出鼻内痴皮、息肉样变粘膜组织,并应用吸引头探查患者鼻腔开放引流情况。

1.4观察指标(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4周以及术后6周息肉、水肿、鼻漏、疤痕、结痂等情况,本次研究参考Lund-KennedY评分采取三度两分法测量,0分表示无,1分为轻度,2分为重度,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重。(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康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若患者鼻部不适症状消失且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则表示手术治疗显效。若患者鼻部不适症状明显好转且窦口开放良好,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则表示手术治疗有效。若患者鼻部不适症状未明显改善,窦口闭塞,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则表示手术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受检例数]x 100%

1.5统计学处理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相关数据,(x±s)表示的数据用t检验,(%)表示的数据用x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症状改善情况

实验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6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康复情况 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情况如下:实验组术后有1例发生鼻腔黏连,对照组术后有6例患者发生鼻腔黏连,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3%)明显低于对照组(18.18%),x检验5.103,P<0.05。

4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改善,可累及多个鼻窦,加重患者鼻塞、流鼻涕等不适症状,部分研究报道严重,病情较重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功能异常,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大,传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治疗方式是在鼻内镜下降鼻息肉切除,但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有部分患者鼻粘膜可再次发生炎症改变以及鼻息肉样改变,因此部分医学研究者认为传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不佳可能与鼻道窦口复合体部位病理即中鼻甲病变有关。泡性中鼻甲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由于中鼻甲体积较大,鼻息肉切除后中鼻甲可阻塞窦口。鼻中隔高位偏曲患者中鼻甲与鼻中隔存在骨性接触,若未切除中鼻甲鼻腔内残留细菌可积蓄在中鼻甲,继而在术后再次对患者鼻粘膜造成损伤。对于异常中鼻甲患者残留中鼻甲可致使患者术后在鼻睫神经反射作用下致使患者出现头痛等不适症状。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同期Lund-Kennedy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实验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慢性鼻窦炎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影响
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综合护理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与护理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短期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观察
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高血压的护理体会
变应性因素在慢眭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